白族甲马里的“年”
“唰唰唰……”,一张张散发着墨香,印着“福”“禄”“寿”“禧”“春”的甲马神奇诞生。每年春节前,张瑞龙都要以甲马的方式为人们印下美好的祝愿——
“唰唰唰……”, 1月18日,在张瑞龙的白族甲马传习馆里,张瑞龙用一把蘸了墨的棕刷利落地将墨均匀地刷在雕刻着“福”的一块木板上。然后覆盖上一张红纸,用另一把干净棕刷在纸面上来回刷。又一阵“唰唰”声后,张瑞龙小心揭下红纸,一张透满吉祥和喜气的“福”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集合着木刻版画和雕版印刷术神奇的,便是张瑞龙一家七代相传的白族甲马,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甲马是一种古老的用于民间祈福木刻版画,广泛流传于大理白族地区,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甲马在大理人生活中应用广泛,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大门、灶台、花盆、树等地方贴上甲马,祈福新年的吉祥如意。”张瑞龙一边为记者展示着刷甲马纸的技艺,一边介绍甲马在大理白族民间的应用。
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只见一张张印着“福”“禄”“寿”“禧”和“春”字样的甲马便在他手下陆续诞生,散发着墨香的纸上跃动着传统的图案,同时也“炫耀”着雕刻者的精工匠技。
传习馆的陈列厅里,用来供客人实际操作的桌子上摆着各式的甲马板,“临近春节,来刷印年画的客人比较多。”每年,张瑞龙的传习馆都要迎来各地的游客以及甲马爱好者,人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学做甲马,在刻刀里和“唰唰”声里感受甲马的神奇。
“我从父亲那里传承下了二百多种甲马图样,经过不断探索和适应时代需求,我现在有一千多种图样。”张瑞龙告诉记者,自家的白族甲马“义顺祥记”老字号已经传承了七代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村里开了个理发店,一边给人理发一边捎带着卖甲马。结果,卖甲马赚的钱比理发赚得多。”他自嘲地笑着说,当时没想到只是用于“糊口”的甲马有一天会被他带进大学课堂,而他也因为甲马成为受人尊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张瑞龙家被挂牌成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不断有学者、专家慕名而来。2017年9月,他制作的白族甲马板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18年7月,被云南民族大学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学院特聘为专家。
下午,张瑞龙在他的工作室里开始刻板。“家里祖上存留下来的一些刻板已经磨损,我得把这些传统的甲马复刻下来,要不然就可惜了。”张瑞龙用刻刀一点点地雕凿着一块香樟木甲马板,窗外,龙首关碉楼上空飘过流云。刻刀与木头磨擦释放的温度下,香樟木的芳香溢满四周。
很快又到春节了,当家家户户迎来新春的时候,许多人家又要贴上张瑞龙家的甲马。
而当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2018年12月29日,张瑞龙被公示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新的一年,就这样喜喜欢欢地开始了!(大理日报 记者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