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青少年宫的一个拐角处,几间低矮的石棉瓦房,墙上一个牌子写着——昆明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下简称昆明12355)。说起它,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它是许多青少年吐露心声的平台,可谓青少年之友。最近,晚报记者走近服务台,与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感受来自他们“听得见的温暖”。
初识
一条热线 一个团队 几间石棉瓦房是阵地
昆明12355,是由共青团云南省委和共青团昆明市委共同孵化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该组织本着“做专业的青少年成长伙伴”理念,“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指导及法律维权服务。
自2008年4月成立以来,致力于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提供专业服务。服务台设有12355热线中心、档案管理室、心理咨询室等。
目前,服务台共有专职、兼职社工10人,其中4人专门负责热线中心管理与运作;拥有由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686人,与40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条热线、一个团队、一个阵地、一个项目体系的青少年服务工作格局。
据了解,市民拨打12355,只需要支付普通市话费,就可以得到免费咨询服务。翻阅服务台部分公开内容,每次热线咨询的时间、情况、参与处理人员、处置流程、结果,都被详细记录。
聆听
开热线 设讲座 请专家 10年间服务30万人次
“向我们求助的人,往往经历过一段挣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12355。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求助者所处的情境,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服务台主任杨娟介绍。
记录中,一个高二女孩曾来电,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本不想公开病情,却被老师告诉了与她竞选班长的同学,女孩因此闷闷不乐,拨打热线求助。工作人员耐心听她诉说,并做出分析。“她的苦楚,来自于边界被侵犯,周围人的不理解。她需要一个出口,释放积压的情绪;也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别人的认可。”
杨娟介绍,10年来昆明12355一直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努力和探索。截至目前,已接听青少年心理热线和留言6万个,受理具体案件2500多件,专家接线800多人次;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1963场;共计服务青少年、家长及教师30万余人次,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万小时。
服务对象,涵盖在校学生、外来务工青年、来昆创业就业青年等群体;服务方法,有线上+线下、事前+事后、预防+挽救、精神+物质;服务渠道,除了电话,还有网站、邮箱、Q群、微博、微信。
成长
昆明平台升级全国区域中心努力构建“大权益”工作格局
今年1月,昆明12355通过团中央的考核与审批,正式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12355”区域中心之一。
“青少年12355区域中心”的服务范围涵盖法律、心理、校园学习、婚恋交友、家庭教育、就业权益、社会保障等。将通过“青少年12355权益服务平台”协同为全国用户提供热线咨询和个案受理服务。
今后,无论少年们身在何处,只要有需要,拨打“0871-12355”,就能获得青少年维权服务,找到最忠实的倾听者。
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魏妮娅说,启动“青少年12355区域服务中心”后,将进一步深化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提高维权业务能力,促进维权资源活动共享,不断探索推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制度体系和平台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大权益”工作格局,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春城晚报 记者夏体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