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记者从由昆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制的《昆明市2018年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报告》中获悉:2018年昆明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1岁,高于全国平均值(76.7岁);视力不良在中小学生中较为常见,近年来无明显改善;伤害成为中低年龄组死亡第一原因,严重影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昆明10年间人均期望寿命増长3.04岁
随着昆明市社会经济和卫生计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8年昆明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1岁,高于全国平均值(76.7岁)。其中,男性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6.78岁,女性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45岁。居民的健康状况持续得到改善。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岁,到2030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岁,而昆明已经提前达到目标要求。2008-2018年,昆明10年间人均期望寿命増长3.04岁,平均每年增长0.3岁。
中学生视力不良患病率达74.05%
2018年,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三项生长发育的主要形态指标总体持续优良,以16岁青少年为例,2018年昆明市16岁男性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分别为170.42厘米、61.0千克和84.12厘米;16岁女生身高、体重和胸围分别为159.51厘米、53.24千克和82.28厘米,三项指标均保持在较好水平。
监测数据显示,昆明市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率依然较高,特别是视力不良在中小学学生中较为常见,近年来无明显改观。2018年昆明市中学生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和沙眼的患病率分别为13.95%、74.05%、19.80%和2.65%;小学生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和沙眼的患病率分别为10.98%、42.70%、40.81%和2.95%,与2017年相比均有所上升。
慢性病造成死亡比例上升
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昆明市户籍居民报告死亡个案35877人,死亡率为645.06/10万,其中男性死亡数为21269人,女性死亡数为14608人,男性死亡率高是女性的1.45倍。全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围生期疾病。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死因归类法,将疾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疾病;第二类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类是伤害。与2017年相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而在慢性病中,又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病为主要死因,占全死因的84.76%,慢性病成为影响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等疾病中,男性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伤害是1-34岁人群的最主要死因
通过年龄分组可以看到:0-14岁组主要死因是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占该年龄组死亡的47.12%;15-34岁组主要死因是伤害,占该年龄组死亡的54.43%;35-59岁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5.75%;≥60岁以上年龄组主要死因是慢性病,占该年龄组死亡的90.19%。全人群中慢性病的死亡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加强全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将显著改善全人群的健康水平。
在不同年龄人群中,伤害是1-34岁人群的最主要死因,伤害死亡占同年龄段总死亡的过半比重。由此可见,大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育未成熟、探索欲望强、自我安全意识低、自我保护能力低,极易发生各种伤害,造成严重后果,加强学龄阶段安全教育和伤害干预是十分急需与紧迫的。
分析伤害死亡构成发现,引起居民死亡的前五位伤害依次是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自杀及后遗症、意外中毒、淹死,这五类伤害的死亡占全部伤害死亡的88.4%。(春城晚报 记者杨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