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正在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获悉,2018年大理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2.4亿元,同比增长9.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6.1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0.8亿元,同比增长12.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4298元、11490元,同比分别增长7.9%和9.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7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95亿元,分别增长11%、22%。
“大理州防止返贫五项措施”在全省推广。投入扶贫资金77.6亿元,祥云、宾川、鹤庆、巍山、洱源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漾濞、永平、南涧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接受考核验收,6个贫困乡镇、13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4.02%隆至1.42%。
大理古城、巍山古镇、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入选全省15个优秀特色小镇并获6亿元奖补。北京汇源、广东奥园、四川其亚等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开工,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596.8亿元,增长30.5%。
“大理州全面打响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洱海水质全年为优,总体保持III类、7个月达II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一年。
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思路
2019年,大理州将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为统领,谋划全州发展新格局科学统筹洱海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空间,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思路,重新谋划全州区域发展和相关产业、项目布局。有序推动洱海流域工业、旅游业、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向流域外转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把流域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行示范区。
严格控制流域低端房地产、旅游、工业等项目,大力培育发展高端绿色康养、文化创意、信息等新业态。
严格控制洱海流域开发强度,积极向祥云、宾川、巍山、弥渡、鹤庆等方向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腾笼换鸟”完成转型升级。
全面开展洱海流域相关规划修编,严格限制流域开发规模和强度,划定生态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和支撑产业。
完成洱海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项目优化工作,积极争取项目,加快项目实施严格洱海流域审查审批建设项目,全面消除存量“两违”,停止“三线”划定红线范围内的建房行为。
严控洱海环湖餐饮客栈发展,确保“三线”内的餐饮客栈只减不增。
抓好生态移民搬迁,加快推进“1806”小镇规划建设,实施生态廊道隔离带建设50公里。
全面落实“三禁四推”,巩固畜禽禁养区46个规模养殖场关停搬迁成果,限养区逐步推行适度规模集中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全配套实施好海东面山1.1万亩工程造林和洱海流域退耕还林5000亩,加快推进湖滨带绿线“复绿、补绿、增绿”,新建227亩入湖口生态湿地。
采取“一河一策”,实现消灭27条主要入湖河道Ⅴ类及以下劣质水目标,开展3条、3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
推动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确保污水处理厂尾水100%进库塘、进湿地和上山绿化。
加快洱海周边3个水泥厂易地搬迁,确保新厂建成、老厂关闭。
大理要打好三张“绿色”牌
2019年,大理要打好三张“绿色”牌:
“绿色能源牌”
巩固提升清洁能源基地,完善优化电网结构,加快实施城市天然气管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绿色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围绕建设鹤庆绿色低碳水电铝材基地目标,力争实现135万吨水电铝产能落地;围绕将大理州打造成为全省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的目标,提升以力帆骏马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
“绿色食品牌”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打造从种植到深加工到市场的绿色食品产业链。
突出抓有机,支持发展绿色有机生产基地6万亩,打造“三品一标”品牌30个以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突出创名牌,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开展好州级名品、名食、名企评选活动,争取一批企业及产品进入全省“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
突出育龙头,加快核桃、水果、乳业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汇源核桃加工项目投产,争取引入一批食品加工知名企业落地。
突出拓市场,推动宾川县等4个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提质增效,组建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发营销公司,加大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力度。
突出建平台,利用好教育部直属高校挂钩机遇,推动建设乳业、核桃等绿色食品产业链延伸研究中心,打造绿色食品研究、加工、交易中心。
突出解难题,切实解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加快建设冷链物流等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围绕“让想创新创业的人到大理来”“让想健康的人到大理来”的目标,建设人才公寓,打造创新创业园,积极培育精品酒店群,启动并加快大理国际健康小镇建设。
用大理最好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消费群体,加快推进康养休闲度假等产业高端化发展。
推动旅游产业由苍洱核心区向全域旅游一体化、苍洱核心单中心向全域多中心多片区转变。
实施一批重大旅游精品项目,力争完成投资75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省级7条精品自驾旅游重点线路建设,策划州内20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
抓实大理古城和宾川鸡足山创5A、启动剑川石宝山——沙溪古镇创5A工作。
抓好国内航线巩固、优化和拓展,力争大理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
坚持“一村一品”“一村特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典范。
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推进“旅游+康体养老”。
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分别增长6%、8%加快发展重点产业。
美丽大理要更美丽
2019年,大理州将以实施“城乡环境提升年”为抓手,充分发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投身美丽大理建设火热实践,以打造和评选美丽大理为目标,绘就美丽大理新画卷。
建设美丽县城:重点围绕“干净、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突出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县市,打造一批名副其实的美丽县城。聚焦功能优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美化亮化、管理服务提升、民族文化保护,用3年时间对县城进行全面提升,争取每年都有县城进入省级“美丽县城”名单。
建设特色小镇: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投资主体,开发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培育支撑就业的特色产业,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康养小镇建设,巩固4个优秀特色小镇创建成果,力争双廊艺术家小镇、鹤庆新华银器艺术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等小镇创建为优秀特色小镇。
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实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努力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以县为单位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启动建设一批“森林乡村”,积极创建300个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庭院:引导广大农村家庭成员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按照庭院内环境整洁清洁、摆放整齐有序要求,清除房屋内和周边积存垃圾、杂物,拆除乱搭、乱建构筑物,开展厨房、卫生间卫生评比活动,增加庭院内及房前屋后花草树木,打造成美韵特色庭院景观。
建设美丽公路:打造好楚雄至大理至丽江美丽公路,通过大规模、高标准增绿,建设沿线高品质绿化带、景观带和智能设施,提升服务区功能和品质,提高运营和管理水平,打造绿色长廊、鲜花大道、景点式服务区。按“四好农村路”标准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加强乡村公路绿化,让美丽公路向农村延伸。
狠抓“厕所革命”:“五一前全面消除A级以上景区旱厕,新建改扩建220座城镇公厕,年内实现重点旅游城市A级厕所全覆盖,完善标识标牌,沿街、沿路单位公共卫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实施学校卫生厕所标准化建设,推动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实施6.5万个厕所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2019年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III类,确保6个月、争取7个月II 类,不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春城晚报 记者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