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平锌电投1.9亿整改环境隐患
经过半年多刮骨疗毒式的整改,云南罗平锌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厂区干净整洁,含铅废渣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治。(2月23日 《云南日报》)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罗平锌电环境综合整治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这固然是令人感到欣喜的。可以预见,随着含铅废渣得到进一步整治,钙渣完成闭库覆土绿化,水淬渣得到规范堆存利用,罗平锌电的生产环境肯定会发生变化,也能够从环境污染问题的困境之中走出来,重新在资本市场上赢得投资者垂青。这无疑从侧面表明,面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刮骨疗毒式的抓好整改,那些“老大难”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更好地呼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罗平锌电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整改,并非是主动扮演环境保护角色,而是已经到了“刀架脖子上”的境地。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罗平锌电环境污染的问题就已暴露出来,当年12月曲靖市就已制定整改方案。然而,2018年6月,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发现,罗平锌电在整改工作中“假装整改、敷衍整改”,导致重金属污染进一步加重。此后,罗平锌电因环境污染问题遭到社会公益组织的诉讼,甚至还遭到未清仓投资者的索赔。如果不是遭遇资本的“用脚投票”,如果不是陷入“刀架脖子上”的困境,罗平锌电真的会把环保督察整改当回事儿吗?
面对越戴越紧的环保“紧箍咒”,诸如罗平锌电这样的重污染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想方设法逃避环境保护责任,不仅肆无忌惮地持续制造污染,而且还在“东窗事发”之后也不思悔改,甚至还跟监管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导致整改落实始终只是停留在表态层面,最终使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正是因为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不到位,罗平锌电才喝下了自酿的苦酒,不仅使陷入困境的业绩受到打压,而且还付出了1.9亿元的整改资金,可谓得不偿失。
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健康的食物,是人们的基本追求。以前车为鉴,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草根企业,都应清醒地意识到: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稀释,决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玩“假重视、真漠视”的把戏,甚至等到“刀架脖子上”才推推动动。尽管环保督察整改可能给相关企业带来一时之痛,但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任何企业都必须扎实履行好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积极主动对环境污染说“不”。毕竟,环保督察整改关乎人民群众对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的热切期盼,既没有任何犹豫徘徊的空间,也容不得做任何的表面文章,更搞不得空喊口号的纸上落实。唯有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才能以环保督查整改一时之痛换取生态文明的千秋福祉。(彩云网 特约评论员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