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山东:文艺为新时代的乡村高歌
中国文化报    02-28 09:51:32

    城乡大地有万千好故事,而从“好故事”转为“好作品”离不开创作者的努力。怎样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怎样让好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山东从“出人”“出戏”“出彩”的角度出发,通过培训中青年文艺骨干、为优秀剧目提供扶持、搭建广阔展演舞台的形式,为乡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鼓劲加油。

    2018年9月,第三届山东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在滨州市举办。作为近年来全省规模最大的小戏新创作品舞台,此次展演的一大亮点便是15部参演作品全部属于现实题材,囊括了扽腔、渔鼓戏、山东梆子等诸多在基层广受群众欢迎的剧种。

    同样在2018年,山东举办了首届农民戏剧展演月。从当年9月30日至10月28日,山东各市的146个庄户剧团,在全省乡村演出近240场次,累计吸引60余万名观众到场观看。

    2018年,原山东省文化厅还专门出台了《关于繁荣农村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意见》,从“积极推进农村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创新推动农村现实题材作品传播”“多渠道推进基层文艺人才建设”3个方面,为写好乡村故事提供保障。

    2019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山东计划灵活运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公益演出服务政策,择优遴选一批反映乡规民约、移风易俗、扶贫扶志、家教家风的作品,纳入政府购买目录,深入各地乡村开展巡演,努力增加优秀文艺作品展演频次。

    “不能小瞧农村观众对节目的鉴赏能力。”在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会利看来,现在基层群众的欣赏水平正在提高,完善的保障机制能推动好作品不断涌现。

    积累后劲,发展“不走的队伍”

    以前,送戏下乡的队伍“扎一头就走”的情况时有发生。“搭起台就演,演完就装车走”的现象,虽然达到了惠民的初步效果,但长远来看,村庄内仍然缺乏“常驻队伍”,群众想看节目只能靠送。如今,这一问题在山东正逐步得到解决。

    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山东提出要在全省乡村发展“不走的文艺队伍”。比如,目前山东各省直文艺单位正通过设立基层共建基地、开展“结对子”帮扶、吸收基层文艺工作者进团学习等多种方式,探索搭建与基层单位交流平台,帮助相关单位不断提升人员技能、推进业务建设。

    今年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依托省市文艺单位,组建由专家学者、知名艺术家、各单位骨干艺术人才组成的文化志愿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艺术领域指导服务,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齐鲁大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这几年,院内已陆续在济南市商河县、菏泽市郓城县、德州市宁津县等地举办了乡村吕剧人才对口培训活动。“吕剧演员到基层为村民手把手教身段,对演员自身也是一种历练。”

    烟台市牟平区坚持举办庄户剧团展演已有10年时间。10年来,当地充分发挥全省农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文化惠民政策,积极培育民间演艺力量,推动民营剧团、庄户剧团规范化建设。

    牟平区万家剧社负责人刘永杰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好了,老百姓都愿意围在舞台周围,看看身边事搬上舞台是什么样。我们庄户剧团今后大有可为。”(中国文化报 驻山东记者苏锐)

编辑:昝娟娟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