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文字/记者李双双 视频/记者杜文蕾 周密 宋潇拍摄)3月的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16时,日头从偏西方向照着瓦里色瞭望塔。“看火人”杨光辉坐在瞭望塔顶层的值班室,黑亮的眼睛静静地巡视着,观察监护着14万亩林地……
这里海拔2600米,是安宁市县街街道下元良村委会海拔最高的地方,直触云端。
在昆明,像杨光辉这样的森林防火瞭望员共有210人。近期是森林防火高火险期,他们24小时驻守在104座瞭望塔里,成为昆明森林防火工作的“前哨”,过着几乎与人隔绝的“云上日子”。
瓦里色瞭望塔海拔2600米,是安宁市县街街道下元良村委会海拔最高的地方。
云端上的孤独坚守
杨光辉所在的瓦里色瞭望塔,编号为“162”。他皮肤黝黑发红,在瞭望塔的值班室里根本没地方躲太阳。
因为缺水,他最近一次洗澡是在过年前。
4年来,“162”仿佛已成为杨光辉的另一个名字。
“在我之前,这里是我兄弟守护的,但后来他干不下去了,就问我愿不愿来。结果,我来了,这一干就是4年。我也不想走了,就想一直在这里,守着从小长大的这片土地。”杨光辉坐在值班室里,望着窗外一片郁郁葱葱。
这个瞭望塔并不好待。“白天出太阳时,这个玻璃房特别热特别晒;晚上太阳落山后,风又很大,气温一下子就降了下来,温差大,稍不注意就感冒。”杨光辉用手拉了拉值班室里的单人床床单。
生活环境不好,生活条件更不好。
瓦里色瞭望塔距安宁主城36公里,车程50分钟,距离最近的县街集市也有25公里。这里通电但不通水,水和食物都要从山下背上来。“我每周会去赶次街,翻山越岭去一趟来回得2个小时,采买一些食物,这上面风大、海拔高,什么都种不出来。”在瞭望塔1楼的简易厨房里,放着他一周的食物,几个干瘪的土豆和已蔫了的大白菜,还有剩下的一块腊肉挂在细绳上。
其实,在这样的瞭望塔里,最难熬的是大段的孤独时光。
在这座山头上,能看见的除了青山还是青山,偶尔窜出的猕猴成了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我二儿子晚上会来接班,但白天山上就只有我一个人。”长期一个人值守的日子,让本就话少的杨光辉变得话更少了。“山上信号时有时无,家里信号也不好,娃娃想我的话会打电话来,但我不一定能接到。”杨光辉看向家的方向说,家里娃娃生病了或有什么事情,都要靠他的兄弟送到卫生院,“我赶不及”。对于孩子,这个48岁的苗族汉子觉得“亏欠很多”。
瞭望员杨光辉。 视频截图
山对面难见面的父子
“101,101,162平安。”每隔1小时,杨光辉都要向安宁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报送平安,也是在这个时候才能从对讲机中听到守护在黑风洞瞭望塔上的大儿子的声音。
“进入防火期后,必须24小时里每隔1小时报送一次平安。我一个人顶不住,二儿子就来跟我一起干了。大儿子在山对面,却很难见到一面。”杨光辉站在值班室外的观测平台上,抚了抚被风吹乱的头发。
这是2月12日17时,昆明全市森林火险气象等级4级(森林火险等级高,橙色预警),3个小时前,昆明又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杨光辉必须紧盯他负责的区域,这样的天气里,哪怕是一个小火星都会酿成大祸。
瓦里色瞭望塔监管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遭遇过一次较大的森林火灾。“当时几个山头都被烧光了,什么都不剩。”杨光辉回忆说,但在那场大火后,各级政府都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这几年力度越来越大,而且很重视种树,现在这里和当年火灾前已差不多了。生态好了,林子里还有猕猴、野猪、野兔。”
傍晚,杨光辉总会走出值班室,顺着瞭望塔底下的一处坡地往下走,看看正在盛放的白杜鹃、金黄的斜阳……
森林防火的空中“前哨”
在昆明,像杨光辉这样的森林防火瞭望员共有210人,他们24小时驻守在104座瞭望塔里,成为昆明森林防火工作的“前哨”。
2月1日,昆明已进入森林防火高火险期。来自市森防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目前生态护林员、防火检查员、瞭望员及新增的防火巡山护林人员达到26069人,设置防火检查站(卡、哨)点3797个,瞭望台有104座。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昆明在每个山头片区进山入口设有检查站把入口关,进行登记检查、没收火种、安全教育;林中有护林员把巡查关,制止野外用火、发现通报火情、组织消灭初始火、发现案情线索;空中有瞭望台把观察关,及时发现火情、准确通报位置、发现案情线索。守卡员、护林员、瞭望员通信要联网互通,相互确认通报情况,组成立体式无死角的管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