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马金铺园区。记者王俊星/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陈辉)今年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九大工作任务,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将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培育发展新增长极。而作为“533”产业体系重要的一环,报告还提出在今年要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3大千亿级产业园区。
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中,昆明工业园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昆明跨越发展的最大“动力源”,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探索
资源整合助力增强竞争力
日前,昆明下发《昆明市促进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下称《意见》),通过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园区要素保障、加快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等政策措施,探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园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促进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这次改革创新实施意见的一大主要措施,就是让各园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现象,让本地企业更多陷入‘内斗’,也很难真正形成区域的品牌效应。”市政协委员、云南东泰实业董事长李昊城表示,以本地的农业加工企业为例,产品同质化,不仅造成企业间无可避免地走向单纯价格竞争,对外也削弱了本地企业整体竞争力。
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意见》中,也明确鼓励以国家级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园区为主体,按照“利益共享、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园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托管,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根据《意见》,昆明将加快整合打造新型产业集群,到明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千亿级园区达到4家以上,其中两千亿级园区达到2家。
“对于企业来说,完成整合后,除了更明确的产业市场定位,特色品牌化的集中打造,也有利于各企业对外树立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市政协委员张汉举介绍说。
发展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
去年底,位于杨林经开区的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实现了首车下线。而今年两会上,杨林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嵩明县委书记杨相来透露,依托汽车产业等“三整车一中心”规划,园区将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的生产研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工业园区助推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去年,昆明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222.7亿元,增长29.1%,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升。
“以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也将是昆明跨越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动力源’。”在今年两会市政协经济建设专题界别联组协商会上,张汉举表示,产业发挥规模优势、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也将是昆明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经济“动力源”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也让区域经济不断做大做强。日前举行的昆明经开区今年经济工作会通报,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5亿元,今年起计划目标增长9%以上,预计将在今年突破2000亿元。而稍早前公布的另外一个数据,去年,高新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146亿元,率先打造成为昆明第一个“2000亿”园区。
建议
提质增效须改善营商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支持高新区、经开区、杨林经开区等重点开发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点,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要实现改革创新,助推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发展,率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继续改善营商环境。”李昊城指出,去年昆明市提出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应该强化各政务服务环节的流程化、规范化,以流程化推进标准化。而张汉举也直言,目前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粗放发展等诸多问题,症结也集中在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上,“要实现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的发展,各园区主管单位应该明确管理边界、运营去行政化,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他说。
为促进工业园区改革创新,昆明也正探索园区建设和运营新模式,鼓励园区多元化开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方面介绍,下一步,昆明在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中,还将尝试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在园区管委会内部实行扁平化管理,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让管委会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