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禄劝民族小学:民俗选修课走出文化小使者
昆明信息港    03-20 17:03:21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萍) 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学校,如何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丢失、不淡化?“纳入课程”,是禄劝民族小学给出的答案。学校通过开设少数民族特色课后选修课,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解决了孩子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难题,更通过民族文化的培育,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彝文彝绣

学生最爱本土特色课

每天15:15后,学校功能区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孩子们从班级里欢快地跑出,轻车熟路地找到选修课教室。不一会儿,楼道安静了下来:博弈室内,象棋、围棋在同学们的指尖飞舞,智力较量在此上演;彝文室中,同学们跟随老师重现着彝族古老文字的形态和风采;竹艺课上,竹箱、竹箩、竹簸箕在同学们的手中渐渐成型……教室里的“小蜜蜂”变成了小工匠、小画家,津津有味地摆弄着上一节选修课还没完成的作品。

彝文班里人头攒动,报这个班的学生可不少。授课教师张永康介绍,禄劝县是彝族苗族自治县,有着独具特色的罗婺文化,但现在很多彝族孩子都不会说彝话了。

“学校将这门课程开起来,就是为了不再让彝文只是博物馆里神秘的历史文物,让彝话不再在自己的语境里流离失所。彝文班开班3年来,从未间断。目前有74名孩子在班里学习,孩子们对自己能说彝话、写彝文感到很自豪。”张永康说。

和彝文课同属“好不容易才抢到”的课程的,还有彝绣课。学生们专注在一针一线中,细细品味着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每个学期,他们都会集全班之力,“贡献”出一幅大型作品。2018年,彝绣班的学生绣出的有一面墙大的彝族荷包,正放在教室里接受学校师生的围观。学校还开设有编织班,20余台织布机整齐地摆放着,同学们可以从织布开始,体验一件彝族手工艺品制作的完整过程。

少数民族乐器竹笛、芦笙、葫芦丝等,也全部提供给同学们免费使用。在禄劝民族小学的校园里,随时可见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小使者”。

课程精选

留下的都是“人气选手”

禄劝民族小学副校长李耀良介绍,目前学校共有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48%。

学校2016年启动的课后选修课,便是以彝族、苗族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开设的。根据学生喜好、课程安排合理性等要素,每周一至周五15:15—17:15,开设彝绣、木工、蜡染等特色民族课程和舞蹈、合唱、机器人、架子鼓等艺术科学课程,共计43门。目前,课程范围覆盖全校学生,每人每学期可选修1门课程。

“2016年只有21门课,最多的时候达到54门课,可数量多并不意味着效果好。”李耀良说,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学校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43门课后选修课。

每学期,通过标准化考核体系并采取教师交叉评价、随堂抽测的方法,学校对学生出勤情况、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具体环节进行考评,对不适合开展、学生接受度一般的课程进行停课或替换。目前,竹笛、葫芦丝、彝绣、民族版画、蜡染、毛笔书法、苗族芦笙、高跷等都是人气课程。

全能教师

43门选修课全部免费上

禄劝民族小学课后选修课全部免费,而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43门课后选修课全部由学校科任教师进行授课,平日文质彬彬的语文老师教起了纺织,健壮爽朗的体育老师能教得好彝绣……他们或是“自学成才”,或是“半路出家”。学校有少数民族教师近50人,这也给学校开设特色民族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师们的工作量计入课时,下班后的“额外工作量”得到肯定和支持,解决了授课教师的后顾之忧。

“所有选修课都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师们踊跃参加选修课,既可以延续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还能发现不同孩子的更多发展可能性,师生双方都从选修课中收获了很多。”李耀良认为,选修课的目的并不在把某门课上得很深很难,而是通过别样的动脑动手过程,教会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把这种思考习惯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内化,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带领学生们坚守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绽放,正是学校的初心所在。

编辑:谭石艳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