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盘龙江现非法洗车“游击队” 执法人员逮个正着。赵岗/摄
横穿昆明市区的盘龙江日益清澈,面对流入滇池的一江清水,一些四处“游击”的洗车工居然做起了无本生意。3月26日深夜,昆明市滇管执法总队联合市交警支队二大队、五华区水务(滇池管理)局沿江出击,将正在盘龙江边洗车的“游击队”逮个正着。(3月27日 云南网)
虽然此次执法部门抓住了现行,逮住了非法洗车者,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都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治理盘龙江非法洗车不能靠“逮”,更应该靠“防”和“罚”。
盘龙江是昆明的母亲河,其保护程度不仅关系着城市环境,也关系到滇池水质。可以说,盘龙江的管理和保护举足轻重,关系重大,可是少数素质低下的人,竟然在盘龙江边设置非法洗车点,严重危害着水质和环境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关监管存在的漏洞。
归纳起来,原因不外乎:一方面,盘龙江河道长,再加上非法洗车昼伏夜出,管理起来有着很大的难度,而且执法部门人手不足,无法面面俱到,这就导致一些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出现非法洗车也与一些部门存在的“重短期治理、轻长效监管”思维不无关系,因此,应该转变思路,加强设计,调整策略,完善措施,坚持整治和监管并重,注重打持久战,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保护治理效果。
首先是“防”。一是加强人防。加强人工巡查,比如,可以在巡查中多一些方法创新,实施突袭式巡查,回马枪式巡查,用突击和密集巡查来挤压违规违法行为出现的空间,比如,积极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力量,可以通过设置举报通道,来激发群众参与监管,打响保护水质的人民战争。二是注重技防。在监管中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设置监控装置,保持监管随时在线,比如,可以利用无人机等设备来弥补人力的不足等,这些都是可行的举措。
其次是“罚”。没有惩罚,就没有震慑,就没有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非法洗车等危害水质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方面加强对非法经营者的惩罚。用惩罚来提升震慑,捍卫一江清水,比如,对屡禁不止、造成严重后果者实施顶格处罚,加倍处罚,罚到其得不偿失,自觉遵守规定,保护水质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接受非法洗车行为的处罚。除了按照交通法规处罚,还可以加强车辆信息曝光力度,提升违法成本,总之,要积极法治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机制,从多方面、多渠道挤压非法洗车行为。
一江清水来之不易。为了蝇头小利而无视环境安全,损人不利己,实为不值,相关部门应该将关口前移,在预防和监管上下功夫,变逮为防,加强处罚,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彩云网评 特约评论员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