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永续传承活态文化——来自世界遗产地哈尼梯田的报道
云南日报    03-31 10:46:40

“祖宗定下的规矩像石头油一样金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哈尼哈吧》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哈尼人对千百年来以梯田为轴心形成的哈尼文化的珍视与敬畏。3月30日,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哈尼梯田小镇开馆,哈尼文化又多了一个传承的载体。

“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落成开馆,标志着保护传承千年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哈尼文化将伴随着元阳自信自如的开放姿态,彰显出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元阳县委书记李维在开馆仪式上寄语。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红河州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力度,以哈尼古歌、农耕技术、节日庆典、歌舞服饰、生态美食、建筑风格等非物质文化为重点,为千年哈尼文化的延续探出一条特色传承道路,为哈尼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多依树梯田景区观景台眺望,近处,黄墙、茅草顶的哈尼族特色民居与原始森林相映成趣;远处,连绵起伏、波光粼粼的梯田如万马奔腾、长蛇狂舞。目光所及,这幅壮丽的自然文化长卷尽显风采。

这一切,与元阳县加强遗产区保护及环境整治有关。2018年1月,当地相关部门组成“两违”建筑拆除组,开展了边宣传、边动员、边拆除、边整治的核心区综合整治工作。截至今年1月15日,共拆除“两违”建筑175幢,完成风貌整治1373幢。

 “刚开始,内心难免有些抵触。但现在看来,阵痛是值得的。”站在自家经过改造的3层楼客栈前,多依树村委会普高老寨村民卢正荣说,加高的建筑拆除后,梯田整体景观更协调。“留得住乡愁就留得住游客,客栈生意越来越好,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拘泥于物质层面,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关注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元阳县攀枝花乡硐蒲村,许多人见到81岁的朱小和,都会恭敬地喊上一声“阿伯”。“阿伯”在哈尼语中不仅代表爷爷,也是对长者的尊称,朱小和之所以受人尊敬,除“莫批”的身份外,还因他是《四季生产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朱老师有3名徒弟,都已经申报成为非遗传承人。”元阳县文化馆馆长何志科介绍。截至目前,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县共有各级非遗传承人299人;各级非遗传承项目194项。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积极申报为哈尼文化的保护起到重大作用。

火塘旁、梯田边、饭桌上,没有文字的哈尼人用口传心授传承文化,用最本真的方式将世代积淀的文化延续下去。农忙时节,朱小和的3名徒弟常常到师父的梯田里帮忙劳作,“是一种回报,也是一种学习。”然而,令朱小和感到担忧的是,最小的徒弟也已年过半百,而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师承的意愿。

传承者的年龄断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红河州积极利用节庆和赛事活动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在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技艺。“增加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人信心,才能让哈尼文化在保护中传承下去。”何志科说。

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这天,朱小和作为出场嘉宾,参演了曾远渡米兰世博会、惊艳世界的哈尼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如今,这场精心打造的剧目将在哈尼梯田遗产区成为常态化的表演节目,为到访元阳的游客提供了解哈尼文化的重要平台。

千年梯田,千年文化。在那里,一首调子传唱了上千年,一片田地栽种了上千年。任凭外界如何变迁,在那里,依旧存留着一份人与自然的平静与和谐。哈尼梯田文化,每瞥惊鸿都化作史诗,在天地间永续传承。(云南日报 记者王丹 李树芬 朱海)

编辑:周然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