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爱心衣橱志愿者回访皎平渡受助学生:我们不会让好心人失望
昆明信息港    04-04 19:12:11

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袁宇 向敏姝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爱心衣橱云南站带2名来自云大新闻学院的志愿者,来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镇,回访了4名爱心衣橱公益基金鲲鹏助学资助的学生,并为她们发放本学期的助学金。

经过一段高速后,汽车驶入七弯八绕的公路,进入金沙江峡谷,来自怒江片马的云大志愿者团团惊叹,这是她第一次在家乡之外的地方,见到这么大的山,这么深的峡谷。

皎平渡是革命老区,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37名船工7条船9天9夜奋力的拼搏下,巧渡金沙江,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脚步和故事。

图片4

随着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旧皎平渡大桥将沉入水底,新建大桥的桥礅已经耸立。周瑨/摄

2016年8月,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爱心衣橱云南志愿者17人“重走长征路”,家访了几位贫困学生,并为她们提供了一对一助学资助,为当地4所学校送去了过冬新衣。今年是持续资助的第三年,让资助人牵挂的孩子们情况怎么样了?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了什么变化?

两天时间,志愿者再次走入受资助学生家庭,与孩子们聊天,收获了许多感动的同时也发现她们自身以及家庭都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她们的家都搬进了新房子,随着孩子们长大,有了自己的理想,正在为之努力。

春梅变开朗了

2年前志愿者来到皎平渡镇皎平大村——这个地处河谷,海拔900米左右,天气闷热异常的小村子的时候,春梅家还住在破旧的土坯房子里,开放式的堂房只有一把电扇呼呼吹着,丝毫不能减轻空气的燥热。那时候春梅家里大多东西都是别人送的,唯一值钱的是爸爸的正豪摩托车,这是他们出行用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春梅非常内向,很少与志愿者交流。两年后我们再次见到春梅的时候,她已经住进了干净漂亮的新房子,拥有自己的小卧室。春梅妈妈到昆明找工去了,奶奶身体仍然不好,爸爸兼着护林防火的工作,每天要走很多山路查看森林,家里负担轻了一些,但这里艰苦的自然条件还是像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身上。

图片5

图为2016年志愿者在春梅家。周瑨/摄

春梅的性格也比之前开朗一些,会主动与志愿者分享她的想法,带志愿者去看老房子和家里的牲口。春梅从未离开过家乡,甚至没有到过县城,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从未想过要走出去,因为村子里熟悉的环境更让人舒服。她觉得呆在这里就很好。见到志愿者姐姐为她带来的礼物,她笑得开心极了,也忙去切木瓜招待客人。

图片6

这次春梅看到志愿来送的小礼物,开心极了。周瑨/摄

小姐妹的心愿是当老师

两年前荣芬荣琴两姐妹家也是住在老旧的土坯房子里,家里的墙壁和家具被油烟熏得黝黑。两姐妹的妈妈离家出走,爷爷因病常年卧床、奶奶年事已高,爸爸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更多时间花在种地和打短工上。至于家务,几乎全部落到了荣芬和荣琴的身上。这次下来,在已读6年级的姐妹俩还在学校补课,爸爸对懂事的两个孩子很欣慰,他说有这么多人帮助,无论如何都要让她俩一直读书。对于未来,姐妹俩都已经默默做好了规划,一个想成为地理老师,一个想成为数学老师,问及原因她们说自己的老师特别好,将来想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还有一直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她们不想让关爱自己的人失望。

图片7

2016年,荣琴荣芬姐妹在做饭。周瑨/摄

图片8

两姐妹与志愿者聊天。周瑨/摄

开心果余梅正在备中考

和其他三个孩子对比起来,余梅和父母的关系特别融洽,性格开朗很多,一见面就像只小喜鹊,叽叽喳喳,热络地与志愿者聊和上次到过家里的志愿者说笑话。她们家也是去年在政府的扶持下盖了新房子。“修上面新房子的时候就花光了钱,现在没有钱再修灶台了,只能随手搭这么一个火炕随便用着。”见到余梅妈妈的时候她正在侧面的小房子里做饭,六片红砖垒的火炕里柴火烧得正旺,火炕边的整面墙壁已经被油烟熏得漆黑。爸爸在外打工不在家,余梅妈妈说不管条件怎样艰苦,她都要坚持孩子都书,让余梅未来有能力走到外面去,志愿者说起有一次余梅没考好,向资助人表示歉意,资助人专门发来短信鼓励、安慰她的事,余梅妈妈说“一定会让她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好心人”。余梅本身也很懂事,今年六月份即将参加中考的她一直在不断努力。“先不去想很远的事情,眼下的目标就是考上高中,并且我相信我能考上。”见面当天是周日,余梅与志愿者同车返校,她邀请我们参观校园,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不停地在请教数学和英语的学习方法。临行时,她突然有些忧伤,问志愿者还会来吗?云南站的周老师说:我们是亲戚们,有时间就会来看你的。她才开心了。

图片9

2016年,余梅在家里帮着做饭。周瑨/摄

图片10

余梅和妈妈与志愿者合影,身后是她家新旧房屋。周瑨/摄

每次走访,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所需,但是,当看到这几个孩子三年来的成长和变化,我们相信改变都是一点一滴形成的,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汇聚更大的力量,给更多的孩子带去温暖,让更多的孩子安心求学。

编辑:劳学丽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