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昝娟娟 4月1日,昆明的天空和大家开了一场愚人节的“玩笑”。早晨,小徐拉开窗帘一看,外面一片灰暗,没有熟悉的“昆明蓝”,嗅不到阳光的味道,像极了北上广地区的雾霾天气。在昆明生活了20多年,在小徐印象里从未见过这样的天气。
今年以来,昆明的空气质量一直受市民关注,随之而来的是计划烧除、东南亚烧荒等字眼走入大众视野。计划烧除是什么?又该如何把握这之间的利弊?
4月1日的昆明,像是被烟尘所笼罩-网友图
被动变主动 合理计划烧除可有效预防森林火灾
春节刚过,玉溪一场计划烧除,产生的烟尘通过高空外源输送,导致昆明空气质量变差,令昆明市民叫苦不迭。随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紧急叫停,至此“计划烧除”被大众所知晓。
“计划烧除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防火的重要措施。”云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玉桥介绍,计划烧除是在人为有效控制下,按照规定时间、适宜树种、低森林火险天气,有计划地用低强度地表火烧除林冠下、林缘可燃物,达到提前消除或减少火灾隐患、降低森林火灾危害程度、提高森林防火能力的技术性措施。
在实施计划烧除前,需先开设或烧除防火隔离带,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集中组织实施,防止跑火引发森林火灾。在《云南省森林防火计划烧除规程》中,明确了计划烧除作业的烧除时间、方法、对象。
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是全省集中计划烧除期。陈玉桥说,在4级以上高危森林火险或3级风以上天气时,是禁止开展计划烧除的。“开展计划烧除前要考虑气象、风力情况,做好综合评判,以免发生大气污染。”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也表示,在报批计划烧除作业时,应有计划性地对燃烧面积进行调整,做到在量上可控,以免大范围烧除引发环境污染。
远处的双塔已看不清晰-网友图
森林治火管理中的一环 受林业先进国家重视
计划烧除是森林治火管理中的一环,一直以来,其利弊也让专家学者们争论不休。
作为生态学和水土保持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黎建强认为,计划烧除以低成本、可控制的手段对森林可燃物、森林病虫害进行积极干预,以达到保护森林,最大程度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营林措施。
“火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发展与进化过程中十分重要。”黎建强认为,长期禁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进化系统环节的缺失,使林下的枯落物和枯死物逐年增加,从而使林下可燃物数量不断积累,增加了发生森林火灾的机率。
“长期以来,火普遍被人们认为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很大灾害。近几十年,人们才逐渐认可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生态作用。”黎建强表示,由于火所造成的危害是直观的,有害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加深了人们对火灾的片面认识。
他认为,火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火烧时间和火的强度。低强度火烧不会超过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它不仅可以降低森林燃烧性,还会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火的生态作用,需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渐体现,只有进行长期研究的人员,才能更好地认识有益面。”黎建强说,由于目前开展这一方面研究的人员和研究内容都较少,取得的研究成果更少,这导致了火的生态作用难以被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
他介绍,林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林火研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林业资源大国,每年的计划火烧面积都在100万公顷以上。而我国开展计划烧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利用计划烧除进行可燃物调控,主要分布在西南林区针叶林及东北、内蒙古林区的人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当前,我国已有营林用火技术规程标准,指导各地科学有效地进行计划烧除。
玉溪计划烧除影响昆明空气质量-网友图
衡量利与弊 专家建议利大于弊时方执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论是自然火源还是人为火源酿成的林火,或是计划烧除还是失控的林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张乃明主张“利大于弊时,方可有计划、有策略地进行烧除工作”。
计划烧除的弊,最明显的就是肉眼所见的空气污染。在林内进行计划烧除,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的含尘量,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张乃明认为,进行计划烧除工作时,要考虑该地区的环境容量,对本身空气质量就差、环境容量小的地区,应该权衡利弊,考虑生态平衡,再决定是否进行烧除作业。
“在林地内进行大面积计划烧除,虽然采用的是低强度火烧,对树龄较大的林木来说无太大影响,对病害土壤但对于林下天然小幼树、种子、菌类和其它生物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在张乃明看来,森林的恢复主要靠的是天然更新,反复的火烧会使林内幼树苗和种子无法生存,尤其会破坏云南的野生菌成长。森林无法更新、延续,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
曾任红河县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一职的杨成甫,和该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罗福妹,曾联合发表《浅谈红河县森林防火计划烧除与火源管理及生态保护的关系》一文。
文章里虽然大量介绍了计划烧除对于防范森林火灾的有益之处,但他们也指出了计划烧除存在不利的一面。例如:它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热量和水,从而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产生温室效应,致使全球变暖,而降低碳排放,已成为当下全球性的重大生态与环境安全问题。
杨成甫、罗福妹指出,计划烧除工作会破坏林区生物的多样性,导致个别物种减少或毁灭;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破坏生态植被,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林缘湿地,有大量珍贵的动物、植物、昆虫和微生物资源,计划烧除破坏了这些生态系统后很难恢复,“所以,开展计划烧除工作要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不能盲目地、随意地进行。”
建议气象部门参与 与环保关系立项讨论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是构成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是一项具有艰难性和长久性的工作,一直都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预防森林火灾的手段,专家们一致认为,计划烧除工作会影响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进行该项工作时,应充分衡量计划烧除的利与弊,斟酌使用计划烧除措施,妥善协调计划烧除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建议,斟酌使用计划烧除措施,采取防火隔离带设置、人工割除等措施,排除森林火灾隐患。
“由于森林防火计划烧除是云南省森林防火相关条例的一个内容,作为生态环境部门目前只能采取发函方式建议暂停。”该负责人介绍,从环保角度来看,建议修改《云南省森林防火计划烧除规程》等条例,省生态环境厅也将与森林防火部门对接,对计划烧除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黎建强认为,计划烧除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要客观地做好林火利害两方面的评估工作,用科学的数据来指导林火管理,建立有效的计划烧除和森林防火管理体系;另外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技术培训管理,确保野外安全用火,安全有效地实施计划烧除。“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防火效果”。
“制定计划烧除工作方案,分季节、分时段明确计划烧除的时间、面积等详细内容,确保计划烧除方案科学、合理性、可操作和可落实。”张乃明建议,要根据林下枯物产量,以防控集中大量焚烧造成区域环境空气污染为目标,在策划和实施计划烧除工作时,让气象部门参与其中,提供更为专业知识。执行时,要时刻关注气象条件变化,遇有不利气象条件,建议终止烧除作业,及时调整烧除计划。各市州建立联防联控制度,统筹规划烧除时间、焚烧面积,以避免大面积集中焚烧引起区域大气污染。
同时,他们建议,国家和省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计划烧除技术规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烧除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效应;对林内、林缘计划烧除与火源管理及生态保护关系给予立项,成立科研组,进行专题理论研究。
就目前而言,如何利用火、控制火、管理火,使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均达到和谐的状态,仍需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