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寻访糯黑古寨非遗传承人 将蝴蝶“捉”到衣服上
昆明信息港    04-09 09:45:49

2 (1)

进入寨子后映入眼帘的雕塑。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张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来到有600年历史的石林糯黑石头寨,刚进村,一位老者便赶着一群山羊经过,虽然每隔一段时间,这座滇中古寨都会迎来一批观光客,但老者依旧向我们投来了好奇的目光。见到75岁高龄的彝族刺绣传承人曾凤芝时,她与她的表妹,今年64岁的张琼芬早已站在屋外等候。两位老人身穿袖口、领口绣着五彩斑斓的刺绣花纹的蓝黑相间的民族服饰,已做好各种准备,即将向我们展示刺绣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技艺。

20190404130034_IMG_1847

75岁高龄的彝族刺绣传承人曾凤芝。

传承祖辈的手艺 继承针线之间灵魂与心的对话

曾凤芝和张琼芬各自一人背一个竹萝、抱一个竹筛,竹萝里装着事先做好的刺绣品,竹筛内盛着未完成的刺绣作品。每每被问到不确定的问题时,她们会很自然地先用彝话沟通一番,然后再用方言回答,她俩称方言被为“现代话”。

曾凤芝于2013年被认定为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曾凤芝6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彝族刺绣,先从织麻布学起,母亲做刺绣时,她就在一旁边看边学,自己摸索,十多岁时便能独立完成一顶小帽子的刺绣作品。如今,70多岁高龄的她,眼明手快,挑花、梭花、插花等各种技法醇熟,在她手下的各式花样,能变为最好看的图案,装点在素色的衣服上。

曾凤芝用那只因被岁月侵蚀地变形的右手食指,一点一点仔细地指着解说,哪个图案是挑花、哪块图案是梭花以及哪片图案是插花,还有哪些花样是需要提前画好图样才开始刺绣的,70多岁的她讲解起刺绣来条理清楚,细致入微。

彝族刺绣耗时费力,一套纯手工绣制的彝族新娘装需要花2-3年时间才能完成。曾凤芝拿出收藏多年的一条走线精美、配色丰富的围裙,她说,完成这样一条围裙大约需要一年时间。这条围裙是新娘出嫁时才会穿的,而也是有钱人家才能穿得上这样工艺繁琐的围裙。

“以前,身上所有的衣物,大到一件衣服、小到一个包头、一双鞋都是我们自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现在,这些东西都买得到了,但针线凝集的心意却是买不到的……”曾凤芝和张琼芬边说边做起手中的刺绣活计,我们坐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石头寨的绿荫下,听她们诉说关于刺绣的一切。

IMG_20190404_134659

曾凤芝展示收藏着的精美围裙。

放羊时的手边活儿 姑娘们的社交工具

张琼芬回忆道:儿时放羊,把羊群带上山后,就可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心中的挂碍,开始专心做针线,目之所及的花鸟虫鱼有可能成为今后刺在衣服上的精美图案。曾凤芝指着衣服上的一个蝴蝶图案,问我,能看出这是什么吗?我答对后,她说:“是啊,这是我曾经见过的最好看的蝴蝶,然后,我就把它‘捉’到衣服上了。”曾凤芝说到此,露出狡黠地微笑,脸上的皱纹把这位70多岁的老人衬得更有韵味了。

“以前生产队组织做活,姑娘们聚集在村里的空地上,等人的间隙,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针线开始刺绣,你看到我的花样好看就来问问怎么绣出来的,我看到你的配色好看就问问是哪些颜色的麻线配出来的……”姑娘们你一言我一语,成为了石头寨一道最美的风景。

20190404130902_IMG_1864

包头上的彩色的绣花凝集了手艺人的心血。

纯手工工艺需要心手配合 希望年轻人来学习

彝族手工刺绣技艺是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其工艺始终保持着一人一线的制作模式,不采用任何现代机器进行缝制。彝族姑娘们祖祖辈辈遵循着古法刺绣,创新着各自的针法,将这项几百年的手艺延续至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本上所有图案都能够通过电脑绘制,但彝家老人们依旧一针一线绣出她们心目中生活原本的美好样貌,走线的起承转合也似乎暗示着她们人生的转折,刺绣成为了彝族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刺绣的图案包括各类花草,还有干彝族崇拜的神猴,表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特有的民族崇拜。

“现在的年轻人有事没事都在看手机,没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做刺绣,刺绣这件事需要手、眼、心协调配合专注完成的事,没有耐性的姑娘是不能做好这个活计的。”曾凤芝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自己关于这项手艺的顾虑。“这个古老的技艺,我从妈妈、外婆那里学来了,也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下去,学习刺绣一方面是希望手艺不失传,另外也需要她们不忘本。”

离开寨子时,两位老人还在认真配合视频拍摄团队的录制,远远望去,能够看到绿荫小道下,曾凤芝和张琼芬民族服饰上,那些隐约可见的刺绣花纹在斜阳下闪闪发光。

本周六(4月13日),首期碧桂园“探访非遗文化与传承人”活动将走进石林县糯黑村,用全新的视角带你认识这座不一样的非遗文化宝库。

期待已久的糯黑石头寨来啦!本周六邀请你和非遗面对面-彩龙社区


编辑:俞逍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