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云南人,从小在云贵高原的崇山中长大。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学到“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那时候“祖国”对我来说是一个宏大而笼统的概念。后来,长大工作,“立功劳”这件事仿佛变得很遥远了。直到2017年,来到巴基斯坦担任公派汉语教师,我才深切地体会到“祖国”其实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语,而我们每个人都能力所能及地为祖国立功劳。
当我第一次走进巴基斯坦的校园时,感触非常大。那所学校的校舍就是临时搭建的棚屋,每个教室都很小,里面密密麻麻地挤满了40多个学生。巴基斯坦夏天的气温有时高达40多度,在头顶嗡嗡旋转的风扇声和汗流浃背中,我开始了在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学生涯。
时光荏苒,至今我在巴基斯坦任教快两年了。我很欣慰,我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年级的都有。虽然也经历了各种困难,但是,当我跟学生介绍梅花的文化寓意后,意外地收到学生手绘的梅花卡片时我倍感幸福。除了日常的汉语教学,我所在的孔子学院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去年,孔子学院开放日上我们女教师的《旗袍秀》展演就惊艳了巴基斯坦大大小小的媒体,连中央电视台也通过网络直播推送了我们的节目。
在巴基斯坦,对我来说,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宏大而笼统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是想家时的一口米粥;是穿过校园时,学生们老远就招呼你的一声汉语“你好”;是你走在街道上会有很多巴基斯坦人过来与中国人合影;还有巴基斯坦的老爷爷要把手里的馕饼送给你,因为你是中国人;是中国驻巴使馆每年春节招待会上大使道出的一声亲切的 “过年好”;更是今年巴基斯坦阅兵仪式上中国歼10翱翔天际的英姿……
“祖国”对我来说,是温暖而有力量的。同时,我的同事们在异国他乡为祖国立功劳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动着我:祖国,真的是你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
每年清明节,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都会到巴基斯坦的公墓看望一位永远长眠在巴的中国老师——杨老师。杨老师是常敬宇教授的夫人,他们在巴教汉语期间,杨老师不幸染病,倒在了讲台上。至今,她长眠于巴已有22年了。站在杨老师墓前,不仅是缅怀,更多的是责任与使命的召唤——我们要像杨老师一样担负起中巴友谊的传播之责。( 艾春玲 云南日报记者储东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