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金库长啥样?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地下工作者”为你揭开面纱
云报客户端    04-29 20:02:18

金库,一个神秘的地方,一般人只能在影视剧里看到它的样子。

在昆明市一幢大楼的地下,就坐落着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的金库。每天,多达2吨的人民币和外币从这里进出,供应到中行昆明地区的76个网点及13个州市分行。

作为这里的“地下工作者”,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运营控制部团队主管贾军已经在“地下”度过了24个年头。1995年,时年31岁,作为昆明陆军学院首批大学生的贾军,从部队转业来到这里,本是学越南语的他从“外币都认不全”开始,到今天已是练就了一对“火眼金睛”和一双“灵巧手”,对目前中行开展外币兑换的25种现钞,他一看一摸就能辨别真伪,一个小时用手就能清辩30万美元,而同样的时间内,银行网点柜员仅能“过手”10万美元。

每天天色微亮,贾军就早早来到金库,开始清点头天各网点送来的现钞,到了下午,又开始清点第二天各网点需要的现钞,夜幕降临时,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与银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库工作不仅来得早、走得晚,更是一件“体力活”,是真正的现金“搬运工”。

“10万人民币有一公斤重,2吨约2000万人民币,如果是硬币,2000元人民币就有18公斤重。”贾军说,他刚来的时候中行只能兑换6种外币,现在可兑换25种外币,每年的外币供应量更是翻了许多倍,多年来外币兑换业务量一直稳居全省商业银行首位。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钞票已成为多学科、高技术的产物,需要文化程度更高的年轻人来接班。”贾军说,20余名员工的金库运行团队平均年龄已高达50岁,大部分都是60版和70版,“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这行,因为这项工作其实很枯燥和单调。”

但让贾军欣慰的是,在他退休前终于物色到了一个踏实认真、甘于寂寞的年轻人,收了一个令他十分满意的徒弟。

宋洋,个高,皮肤白净,1989年生,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之前是中行一家网点的柜员,2017年他进入“地下”,目前是金库团队中学历最高、最年轻的一员。

“每天我们两人一组,安安静静地坐在金库点钞,虽然都在重复,但正是我所喜欢、也适合我的工作,完全不像之前在网点的那种与各种客户打交道的‘喧闹’。”宋洋打趣地说,“在我们眼中,那一捆一捆、堆成小山似的现金与普通的纸张没有什么分别,到是如果突然在地上出现一张10元钞票,我们都会立即问‘谁的钱掉了’”。

喜欢安静工作的宋洋,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他阳光、爱自我调侃。“我但凡看到电影中那些‘劫匪’背着现金跑的情景,我都想笑,其实现金真的很重。”他笑着说。

位于地下的金库,由于是全封闭,空气流通并不太好,散发着浓烈的“钞票味”,工作人员大都患上了鼻炎,久坐和搬运会带来腰痛,而且对年轻人来说,除了要经得住“钞票的诱惑”,还要耐得住寂寞。

“我之前还担心他能否留得下来,现在我可以放心地把我所掌握的全部专业技能都教给他了,就像当年我师傅带我一样。”贾军自豪地说,2018年宋洋不仅被评为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优秀员工”,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反假币专家库中的一员,在全国入库的40名商业银行反假币专家中,就有21名来自中行,而宋洋是入库的云南专家“第一人”。

“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谢觉哉

链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国际结算外汇管理的发展转型,是与外汇管理改革的关键节点高度契合的,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外汇管理与经营一体化时期。第二阶段(1983年-1994年),外汇管理与经营各自独立时期;第三阶段(1994年-2005年),外汇业务市场化时期;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他律”与“自律”结合时期。

如今,随着我国外汇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简政放权、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主线。2016年9月,在云南省外汇局的指导下,由中行云南省分行牵头,全省27家商业银行共同签署公约,成立了云南省银行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

紧跟外汇管理改革步伐,依托中国银行遍布全球的网络机构,中行云南省分行充分发挥国际化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云南企业提供优质、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国际结算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份额一直领先同业。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