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龙泉积 她,叫王娅梅,今年36岁,是经开区税务局办税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二十年来,她一直默默地竭尽所能为生病的母亲筹钱看病,一直以来,她却从未向任何人求助过,在她看来,爱心应该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王娅梅
母亲患病 勤工俭学养活自己
16年前,在玉溪通海的小县城,王娅梅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母亲开了裁缝店做衣服贴补家用,父亲在家管理田地,高中毕业后,争气的王娅梅顺利考入山东财经大学,进入大学后,王娅梅更加刻苦,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许。
然而,2003年,刚上大二的王娅梅突然得知母亲患上肾病综合症失去劳动力,从此母亲就得进行持续性治疗,关了裁缝店的门,父亲也开始照顾生病的母亲,全家的经济来源减少了,开支却越来越大。懂事的王娅梅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从大二开始,她再也没有和家里拿过一分钱,平日里她都勤工俭学,每月还要给家里寄500块。
虽然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拮据,但王娅梅始终相信母亲的病会好转起来,全家的生活也会好起来。她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赚钱。
屡换工作 只为多争钱缓解家庭困难
2006年,王娅梅终于毕业了,她从山东回到了昆明。那时,为了母亲的治疗,家里已经欠了很多外债。为了生计,对于人生地不熟的昆明,王娅梅到汽车4s店上班,每月1200的工资,除了300元的房租,其余绝大部分钱都寄回家给父母,这样的日子持续近两年。无奈之下,王娅梅选择换工作,做地产销售,每月工资4000元,自己留下生活费房租1200元,其余都给父母,这样的日子一直又持续了两年。可以说,从参加工作起,王娅梅便与在家务农的父亲一起承担起照顾她母亲的任务。
幸运的是,2009年,王娅梅顺利通过了国考,成为一名公务员,进入经开区税务局办税厅工作。十年过去了,王娅梅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
帮助母亲治疗 50天学习居家腹膜透析
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2013年3月,母亲病情恶化成为肾衰竭终末期,即“尿毒症第五期”。当时的王娅梅二话不说立即向医院提出请求做血型配对,她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母亲。遗憾的是,通过医院多方会诊,医生告诉她母亲的身体状况无法保证度过脏器移植的排异期,最终只能选择腹膜透析治疗。
万般无奈下,母亲只得选择腹膜透析治疗,每天都得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在王娅梅的记忆里,母亲每天要换4袋药水,差不多有2.5公斤。
自从母亲住进医院后,王娅梅每天下班都会驾车回玉溪,第二天一大早又起床赶回昆明上班,那段时间玉溪和昆明成为她每天必须走的路。同时,母亲几乎不认识字,语言不通无法与医生有效沟通,加之昂贵的治疗费,一时间全部涌上头的难题把她压了快喘不过气来。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娅梅在征求了医生的意见后,决定采用居家腹膜透析的方法帮母亲治疗。但居家腹膜透析治疗操作复杂,对治疗环境的要求极高,整个过程必须在无菌状态下由病人独自进行操作,且学习操作的过程也极为周折。期间,王娅梅为了母亲,一边上网查找学习,一边手把手教母亲操作,通过50天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母亲终于能够独自完成一整套腹膜透析的操作流程。不仅如此,在出院回家进行真正的居家腹膜透析之前,王娅梅还同父亲一起在家里隔离出一间专门的屋子,根据医院的要求改造成无菌室以方便母亲做透析治疗。
6年过去了,在父女俩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母亲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还一度被医院专家组称为是所有病例中取得超预期的案例。
工作十余年 还清所有借款
自母亲生病以来,王娅梅的家庭一次又一次走到了穷途末路。尽管如此,她从未放弃,整个家庭也从未放弃。即便如此,这么多年来,因为家里的事,王娅梅从未向任何社会组织和单位申请过任何捐赠和帮扶,所有费用均由她的工资和父亲借钱承担。王娅梅告诉记者:“2013年到2016年,母亲每月透析和营养费的开销大概在3000元。2016年,母亲病情转变为尿毒症,则得益于当时医疗政策,母亲生病的各项报销比例达到了91%,现在母亲每月的费用也减少了近一半。”
工作10余年,省吃俭用的王娅梅终于还清了向亲戚朋友借的10多万元。在这期间,忙碌的父亲突发脑梗,幸运的是抢救及时,没有啥大碍。一直以来,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父亲一直是这个家的支柱,从来都舍不得休息,看着慢慢老去的父亲,王娅梅还特意带父亲去了一趟三亚散散心,调节下心情。
如今的王娅梅有着自己幸福的小家庭,两岁的女儿成了全家的开心果,母亲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父亲也可以稍稍休息下。经历过曾经的艰辛,憧憬着未来的生活王娅梅告诉记者:“现在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负担也不是这么重了,只想好好工作,把自己的家经营好,我不想劳烦单位,应该把补贴金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