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综合施策 全力推进阳宗海面源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云南日报    05-31 09:02:37

2019053104_res03_attpic_brief

    近年来,阳宗海管委会高度重视阳宗海农业种植业污染控制工作,始终坚持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综合施策,典型引路,全方位加大污染控制力度,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了解,为了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农业种植业污染,目前阳宗海已引进5家农林业产业化企业,对2万亩耕地、荒地、林地进行了农林业产业化调整。

    阳宗海流域内耕地面积共3.60万亩,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复种指数、施肥量等大幅增加,日益增加的化肥流失给阳宗海水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为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进“生态阳宗海”建设,阳宗海管委会进一步压实阳宗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紧紧围绕阳宗海水环境保护这一工作重心,深入实地考察,聚焦农业种植污染治理,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治理长效机制,科学统筹规划,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试点先行

    着力调整种植结构

    为了达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的目的,阳宗海管委会以阳宗镇15000余亩土地为先期试点,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为立足点,通过以下3项举措,把阳宗镇原来施水、施肥量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调整为以木本花卉、苗木、经果林、湿地厌氧作物为代表的种植模式。

    一是以南国山花生态科技园为代表的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把原传统种植青花、芫荽等施水、施肥量大的作物调整为种植月季、绣球、南半球特色木本花卉等高档木本花卉,打造科研生产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探索石漠化荒山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二是以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为代表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通过对脚步哨1万亩蔬菜的种植调整,集中发展、连片发展,打造成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及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体验区,减少农业污染对于水环境的影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与科学施肥技术,发展种植苹果、樱桃等经果林,加强有机肥加工利用。

    三是以景观生态湿地建设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把阳宗海临湖1587亩水田、旱地调整为景观生态湿地建设,将传统作物由旱地有氧作物调整为湿地厌氧水生植物,减少面源污染物、净化入湖水体,以生态湿地建设为标准,整体打造提升景观效果。

    技术引领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高效节水工程,从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阳宗海管委会开展了5300亩高效节水示范工程,通过实施以浅埋滴灌为主,采取膜下滴管、喷灌、滴管等技术措施的节水灌溉工程,在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实现增加亩产值的目标。

    一方面,在南国山花生态科技园建设1300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用水量从原来每亩3300立方,降低至1250立方,化肥用量由原来亩施用360公斤降低至162公斤,大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在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对4000亩农田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农田污水收集沟渠,改善示范区灌溉方式,大幅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逐步减少片区农灌取用水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力度。

    精准把脉

    统筹编制发展规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使阳宗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阳宗海管委会紧紧围绕阳宗海水环境保护和最大程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第三方设计公司禹兴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公司签订了合同,共同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观光相融合的复合发展思路进行农业发展规划。其中,阳宗海南岸阳宗镇坝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规划的核心。为了促进苗木种苗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发展,阳宗海管委会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把阳宗镇坝区7855亩传统蔬菜种植地作为种植结构调整重点,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采取政府引导、集中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着力建设阳宗镇坝区15个观赏性苗木、木本花卉种植园区,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阳宗镇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旨在实现农民不减收和农业面源污染大幅削减的双赢目标。(云南日报)

编辑:文丽荣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