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在对话中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
云南日报     06-21 08:47:14

讨论现场

论坛现场 记者李吒/图

     5月24日,第1届东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拉开帷幕。

     现场,关于研究方法、学术路径的讨论热火朝天。文明交流、对话合作,也是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通用语种教师和学习者眼中,文明交流对话在合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依托怎样的载体,才能架设坚实的民心相通桥梁,找到欣赏不同文明之美的那双“眼睛”?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文化。在对话、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各种文明多姿多彩的美。”来自云南警官学院的柬埔寨语教师陈彬彬表示,民心相通相较其他领域,成果见效速度相对较慢,但稳定性和成效性高。民心相通的实现,能消除彼此隔阂和偏见,增进理解和尊重。陈彬彬认为,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好人文交流基础,开展文明对话对于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携手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在陈彬彬看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中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也促进了双方合作。走在柬埔寨的大街小巷,店铺里可能正放着柬语版的中国仙侠剧;市场里的商贩会用中文与顾客交流。同时,国内越来越多年轻人有意愿学习柬语,走进柬埔寨金边、西港、暹粒等地寻找发展机会,在两国合作项目中贡献力量。

     学界有观点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寻求的是双向文化的对话和理解,不仅了解对方,更要了解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外部世界,避免陷入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区域国别的研究者们,也分享了依托不同载体,开展对等交流的看法。

     “我们所处的区域,互联互通正在提速。路通,更需要心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更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王鹤楠尤其关注孔子学院的作用。截至2018年底,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孔子课堂和5665个教学点。具体到东南亚地区,目前相关国家设有42所孔子学院、18个孔子课堂,占亚洲地区孔子学院总数的33%。这些学校,不仅教授语言,更结合各自优势,突出中医、武术、戏曲等特色,帮助当地人认识一个多元、立体的中国。“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学院的汉语志愿者和外派教师也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王鹤楠认为,年轻教师和志愿者群体在当地如果停留时间长,就能有更多机会和对象国年轻人成为朋友。他们学习对方语言、风俗,更全面地了解对方文化,也了解了对方眼中自己的模样。

     “我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缅文版翻译工作。不少缅甸朋友听闻出版消息时,纷纷前去购书。他们说,‘希望从这本书里了解中国’。”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青年学者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强调了著作互译和影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她表示,《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经典作品,在缅甸早已家喻户晓。近年来,通过翻唱流行歌曲和译制影视作品、畅销书等形式,缅甸民众对当代中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文明如水,融入有形的世界、无形的内心,力量无穷。正因如此,在不同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印象、观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媒体在认知环境、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学者们也将目光聚焦媒体平台,期待通过这一渠道了解对方和本国的“画像”,增进互信。

     来自四川的东南亚研究青年学者宋少军以缅甸举例,强调当地民众和媒体平台互动带来的积极影响。“近年来,在当地获得各方好评的文体交流活动,带去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地民众围绕活动的背景、原因,与主流媒体形成多次深度的互动。”宋少军分析,自发的互动,对等、多元、多向的交流,形成了正向激励,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效果远好于单向的文化输出。

     在云南工作的缅甸研究学者客观地指出,目前媒体关于区域内的报道还集中于某些热点话题,关于文学艺术、文化现象等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拓展空间。当了解到云南媒体在媒体培训、媒体茶话会方面所做的尝试时,他表示:“若能持之以恒、形成品牌,同时增强对青年等群体传播的针对性,相信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云南的对话交流中,媒体能有更大作用。”(云南日报 记者韩成圆 李吒)

编辑:周然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