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文 杜文蕾/图、视频)自上海《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连日来热度不断。
实施首日,在全国人民的“围观”中,上海城管执法部门依《条例》开出了623张责令改正通知书。
有人拍手称快,在倡导了20多年后,垃圾分类终于纳入法治框架;有人内心忐忑,进入“强制分类时代”,这垃圾该咋扔?
从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垃圾分类,昆明还有多少“路”要走?
市民:环保有意 分类“发懵”
垃圾分类的第一步,从分类投放开始。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除了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外,很少有市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按标识投放。
在虹山中路社区,去年微改造时已将6个垃圾房换成了分类垃圾桶。然而在记者半个多小时的观察中,投放垃圾的5位居民都是整包投放,并未分类。“垃圾分类的只是上海,昆明还没分嘛,大家都是全部一起丢。分类分太细了,需要人来教一下,不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分。”一位居民说。
在盛高大城小区,市民杨女士拎了3份垃圾。纸板和各类塑料瓶子放在了垃圾桶旁,未进行投放,塑料袋装着的一包垃圾丢进了垃圾桶,还有一包是旧衣服,打算放进大门口的衣物回收箱。“保洁员让把纸板和塑料瓶单独留出来给他们,放在旁边是为了方便他们拿。衣服因为有专门的回收箱,所以会单独收出来。”杨女士说,自己也很支持环保,但对具体分类也不太清楚。在30分钟内,共有12位居民投放垃圾,都是看到哪里空就往哪里放。
家住金康园的张女士在处理家中垃圾时也常常“发懵”。小区内只有绿色一种垃圾桶,并未分类。“我知道电池是有害垃圾,所以就自己收集到一起,可是没有地方扔,现在已经攒了小半桶,都流出电池液了,也不知道该扔到哪里。”
连日来,记者在不同的小区及街头随机采访了50名市民,其中90%以上都知道垃圾分类,并且知道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有好处,30%会简单地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区分,70%的受访市民坦言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
收集:标识不一 分类各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有垃圾分类桶、不清楚具体分类方法,是困扰居民在投放阶段进行垃圾分类的两大问题。
目前上海施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装置均按此设置。而按照今年1月颁布的《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昆明采用的也是垃圾“四分法”,不同的是,所分类别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但在实际走访中,很多小区并没有参照昆明市相关标准设立“四分”垃圾收集装置。
虹山中路社区的分类垃圾亭,分类仅有三类,红桶表示有害垃圾、蓝桶装可回收垃圾、灰桶用来收集其他垃圾;在盛高大城小区,共有红、蓝、绿三个颜色垃圾桶,但有的红桶上标识的是不可回收垃圾,有的标识的是有害垃圾。绿桶标识的有的是厨余垃圾,有的是可回收垃圾。蓝桶大多标识的是可回收垃圾。
记者走访了泰旸新城、桃源新村、金康园等6个小区,有尚未设置分类垃圾桶的,有的将分类桶堆起来闲置于垃圾房边,所有垃圾都只有垃圾房一个入口,严格按照《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设置收集装置的并不多。
运处:分类不明 混装处理
投放、收集、运输到处理,垃圾分类环环相扣,如果任一环节不履行分类,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即使垃圾分类做得再好再细,最后还是上了同一辆垃圾车,进了同一个焚烧炉。”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质疑。
记者观察了几个小区,正如同大家所说,所有分类桶的垃圾都上了同一辆清运车。不少市民表示,这对自己支持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打击很大。
垃圾为何合并运输?分类投放准确率低或被污染是最大原因。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虽然近年来昆明做了大量的推广普及、宣传教育,但一方面大多数居民习惯尚未养成,对垃圾分类重要性认识不深,对资源回收利用知识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垃圾分类专业性较强,分类将增加居民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不少居民不愿参与,导致投放准确率较低。
“另外就是可回收物被污染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说用过的卫生纸、擦了药的棉球、药品的包装等,就有不少人会放在可回收物中,而实际上用过的卫生纸属于其他垃圾,药品及包装属于有害垃圾。在处置时我们只能将投放不准确、被污染的垃圾统一运送至发电厂焚烧处置。”该负责人介绍。
试点:逐步普及 效果初显
垃圾分类落地,昆明已在试行。
2017年3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通知中,昆明与上海一同列入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同年,各党政机关、金福园、双河湾等一批垃圾分类试点相继启动,迈出了垃圾分类的步伐。
“从2017年10月试点到现在,仅西山区政府一个点就投放可回收垃圾4吨。”北控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区域事业部总经理陈祥荣介绍。
在西山区政府的智慧垃圾屋,因为没有厨余垃圾,仅按昆明市现行标准设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个桶,只有有人靠近,投放口便会自动感应升降。可回收垃圾都配有专门的清运车,装满之后由环卫企业统一运走进行回收处理。
2018年9月底,云南京环海洁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签订了生活垃圾分类运营管理合同。目前,垃圾分类共覆盖居民小区11个、党政机关4处、学校2个、医院2个,累计建设改造27座垃圾分类桶站。“试点之一的双河湾小区,最开始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只有10%,现在经过持续宣传和引导,垃圾分类知晓率已达100%,参与率达60%。”云南京环海洁公司城矿中心主任刘宇说。
在小区入口处,垃圾分类督导员几乎每天都在岗,负责为居民以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居民分类打包的垃圾,都会在外包装上贴上专属二维码,督导员清运时打开包装进行检查,并称重为居民录入积分。“截止6月30日,垃圾分类注册已达1750余户,注册率达62.5%,累计收运可回收物11772.7公斤,总上传积分415918分。”刘宇介绍。
做垃圾分类研究多年,陈祥荣认为,要做到彻底的垃圾分类,达到最理想的分类效果,需要走好“五步”。“第一步,由社区、垃圾督导员对市民进行入户宣传指导;第二步,建立从幼儿园开始的垃圾分类课程,让小手拉大手,让孩子带动和影响家长;第三步,做好立法加强处罚,以强制手段推动法规实施;第四步,健全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设备,严格统一城市标准;第五步,健全相应的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减少焚烧填埋。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而近日,《昆明市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刚刚通过昆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昆明市将加快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及有关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初步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面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方案》提出,2019年昆明市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30%以上。
专业人士建议:彻底分类 尚欠“东风”
除了从投放、收集、运输环节入手实现垃圾分类,多家环卫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垃圾处理设施并不完备,彻底分类,尚欠“东风”。
刘宇表示,分类后的垃圾,目前自己所在的企业仅就有害垃圾处理一项,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协议。可回收垃圾是运输至回收企业,但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的处理方式仍旧以焚烧为主。“目前昆明垃圾终端处理还不完善,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分类清运,但没有分类处理终端与之匹配。”
陈祥荣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按照最理想的分类状态,厨余垃圾可用作堆肥、生产沼气,可回收垃圾再生之后循环利用,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再进行焚烧处理。我们在北京等地已经可以做到全环节分类处理,技术力量是具备的,可就目前昆明的现状,处理设施不具备,垃圾分类无法做得彻底。”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昆明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还不健全。“全市仅有5家垃圾焚烧发电厂、1家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1家危废综合处理厂,还没有大件垃圾、电子垃圾规范化回收处置、可回收物综合利用处理以及荧光灯管等有害垃圾专业处理企业,产业链条未真正形成,不能与前端分类形成闭环系统。”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昆明市商务和投促局正在牵头开展可回收物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将在全市开展可回收物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两网融合建设,并结合2019年66座老旧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等工作,研究垃圾分类中端收运设施,努力做到科学布点布局,初步解决大件垃圾、电子垃圾等分类问题。“66座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后,将实现可回收物分拣。而终端处理设备的建设,已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