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姚丹苹) 7月1日起,上海正式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第一天就开出623张责令改正通知书,引来网友“围观”。事实上,包括昆明、上海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都在加快进行垃圾分类的各项环节建设。目前,昆明垃圾分类进展如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双河湾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昆明日报 记者杜文蕾/摄
投放
大多市民 习惯混投
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和处理,垃圾分类可谓环环相扣,任一环节“掉链子”,都会导致整个工作出问题。日前,记者对这些环节进行了走访。发现在投放环节,除了试点小区外,很少有市民主动分类投放。
在虹山中路社区,去年微改造时已将6个垃圾房换成了分类垃圾桶。然而在记者半个多小时的观察中,来此扔垃圾的5名居民都是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投放,并未进行分类。“大家都是全部一起丢。分类需要人来教一下,不然不知道该怎么分。”一位居民说。
在盛高大城小区,市民杨女士拎出3份垃圾。纸板和塑料瓶放在垃圾桶旁;一包垃圾丢进垃圾桶;还有一包是旧衣服,放进衣物回收箱。杨女士说,她很支持环保,但对具体分类也不太清楚。
金康园的张女士在处理垃圾时有点“发蒙”,小区内只有绿色垃圾桶。“我知道电池是有害垃圾,就收集到一起,可不知道往哪里扔,现在已经攒了小半桶,都流出电池液了。”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50名市民,其中90%以上知道垃圾分类,且知道其好处;30%会简单地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区分;70%的受访市民坦言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分类。
收集
桶上标识 有些混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没有垃圾分类桶、不清楚具体分类方法,是困扰居民的两大问题。
目前上海施行的是垃圾“四分法”,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集装置均按此设置。而按照今年1月颁布的《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昆明采用的也是“四分法”,不同的是,所分类别为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
在实际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小区并没有参照昆明市相关标准设立“四分”垃圾收集装置。
在虹山中路社区的分类垃圾亭,分类仅有三类,红桶表示有害垃圾、蓝桶装可回收垃圾、灰桶用来收集其他垃圾;在盛高大城小区,共有红、蓝、绿三个颜色的垃圾桶,但上面的标识却不一致,比如红桶,有的标识为不可回收垃圾,有的标识为有害垃圾;而绿桶,有的标识为厨余垃圾,有的标识为可回收垃圾。
记者走访了泰旸新城、桃源新村、金康园等6个小区,有的小区尚未设置分类垃圾桶,有的小区将分类垃圾桶堆起来闲置于垃圾房边,严格按照《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设置收集装置的并不多。
处置
分类不清 混装混运
“即使居民把垃圾分类做得再好再细,最后还是上了同一辆垃圾车,进了同一个焚烧炉。”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质疑。
记者观察了几个小区,正如同大家所说,所有分类桶的垃圾都被装上了同一辆清运车。不少市民表示,这对自己支持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打击很大。
垃圾为何合并运输?分类投放准确率低以及被污染,是最大原因。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虽然近年来昆明做了大量垃圾分类的推广普及、宣传教育,但是,一方面,大多数居民习惯尚未养成,对垃圾分类重要性认识不深,对资源回收利用知识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垃圾分类专业性较强,分类将增加居民的时间成本,不少居民不愿参与,导致投放准确率较低。
“另外就是可回收物被污染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说用过的卫生纸、擦了药的棉球等,就有不少人会放在可回收物中,而实际上用过的卫生纸属于其他垃圾,药品及包装属于有害垃圾。在处置时我们只能将投放不准确、被污染的垃圾统一运送至发电厂焚烧处置。”该负责人说。
有喜
逐步普及 效果初显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昆明与上海一同被列入46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随后,昆明各党政机关、金福园、双河湾等一批垃圾分类试点相继启动,迈出了垃圾分类的步伐。
“从2017年10月试点到现在,仅西山区政府一个点就投放可回收垃圾4吨。”北控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区域事业部总经理陈祥荣介绍。
在西山区政府的智慧垃圾屋,因为没有厨余垃圾,就按昆明市现行标准设置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3个桶,只要有人靠近,投放口便会自动感应升降。可回收垃圾配有专门的清运车,装满之后由环卫企业运走进行回收处理。
2018年9月底,云南京环海洁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与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签订了生活垃圾分类运营管理合同。目前,垃圾分类共覆盖居民小区11个、党政机关4处、学校2个、医院2个,累计建设改造27座垃圾分类站。“试点之一的双河湾小区,最开始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只有10%,经过持续宣传和引导,现在知晓率已达100%,参与率达60%。”云南京环海洁公司城矿中心主任刘宇介绍,在小区入口处,垃圾分类督导员几乎每天都在岗,居民可以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截至6月30日,垃圾分类注册量已达1750余户,注册率达62.5%,累计收运可回收物11772.7公斤,总上传积分415918分。”刘宇说。
近日,《昆明市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已通过昆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方案提出,2019年昆明市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6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30%以上。
有忧
设施不全 亟待建设
采访中,多家环卫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垃圾处理设施并不完备,亟待建设。
刘宇表示,对于分类后的垃圾,目前自己所在的企业仅就有害垃圾处理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协议。可回收垃圾是运输至回收企业,但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的处理方式仍旧以焚烧为主。“目前昆明垃圾终端处理还不完善,我们已经可以做到分类清运,但没有分类处理终端与之匹配。”
陈祥荣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按照最理想的分类状态,厨余垃圾可用作堆肥、生产沼气,可回收垃圾再生利用,有害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理。我们在北京等地已经可以做到全环节分类处理,技术力量是具备的,可就目前昆明的现状,处理设施不完备,垃圾分类无法做到彻底。”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昆明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还不健全。“全市仅有5家垃圾焚烧发电厂、1家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1家危废综合处理厂,还没有大件垃圾、电子垃圾规范化回收处置、可回收物综合利用处理以及荧光灯管等有害垃圾专业处理企业,产业链未真正形成,不能与前端分类形成闭环系统。”
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商务局和市投资促进局正在牵头开展可回收物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将在全市开展可回收物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两网融合建设,并结合2019年66座老旧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等工作,研究垃圾分类中端收运设施,努力做到科学布点布局,初步解决大件垃圾、电子垃圾等分类问题。“66座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后,将实现可回收物分拣。而终端处理设备的建设,已在计划中。”
相关
全国情况:有地方19年“分不清”
从全国来看,从2000年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一些地方推行。但19年过去,垃圾分类在一些试点城市推进缓慢,很多人对各种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
早在2000年,垃圾分类工作就已启动,由8个试点城市,到26个示范城市(区),再到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进。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2014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五部委又联合推进了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的试点工作。
2018年初,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2018年3月底前,46个重点城市要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住城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介绍,目前,46个试点城市均制定了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其中近30个已出台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已有22个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城市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与此同时,住城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云表示,目前,全国总体的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一些城市仍停留在基础层面,现行的46个重点城市仅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同时这46个重点城市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
据悉,分类知晓率低、分类投放准确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是垃圾分类的“拦路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投入、久久为功地抓下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