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创卫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普洱日报    07-03 12:29:32

       自1998年开始创建卫生县城工作以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突出特色、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广大市民卫生观念进一步增强,县城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县城面貌、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全县爱国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已连续8轮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我们做了什么?

  统一思想 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

  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严格标准

  创新工作思路

  近年来,宁洱高度重视环境卫生工作,从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振兴宁洱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创卫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建设“养生宜居宝地”的目标定位,按照“一轴三环一廊一带”的思路,制定下发了《宁洱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方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调、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方针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开展创建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生态文明县城创建等活动,持续加快硬件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机构、健全组织。宁洱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1个宣传组、7个督查组、9个专业工作组,明确工作重点,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按照国家对创卫工作的要求,宁洱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创卫工作。各责任部门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对创卫工作进行详细部署。宁洱县创卫办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具体部署阶段性工作,有力促进了创卫工作健康、高效、扎实开展。

  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县四班子领导经常性进行督促检查,并实行现场办公,解决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保证了创卫工作有序开展。

  营造浓厚的氛围

  近年来,宁洱始终注重创卫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一是召开创卫动员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增强意识,积极参与创卫工作,在全县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二是通过政府网站、电视、微信、网络等平台,经常性宣传报道创卫动态,及时表扬先进、曝光问题,扩大了社会影响。三是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社区采取办创卫专栏、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宣传,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走向街头发放宣传资料,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快基建步伐

  近年来,宁洱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县城成果,并结合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级财政先后投入6.79亿元,通过实施清洁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污染源治理工程、公厕建设工程、“两违”建筑拆除工程等“十二项”城市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效解决了市容环境卫生不理想、农贸市场无序、“五小”行业不规范、交通秩序混乱的突出问题,县城整体面貌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污水、大气、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对县内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监督管理;大力推进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大气烟尘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对建筑扬尘和县城运输沙石、土方、垃圾等运输车辆的严格管理。

  提高卫生水平

  加强卫生监督检查。县创卫办经常性对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检查,确保日常卫生整洁。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责任制,对县城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进行整治,及时清理建筑、生活垃圾。同时,积极开展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县城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对沿街商户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沿街各单位卫生整洁、秩序井然。

  坚持开展市场经营秩序整治活动。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卫生、公安等部门,开展集贸市场综合整治,根据商品种类划行归市,实行分摊经营。

  除“四害”工作扎实开展。强化对除“四害”工作的长效管理,做到定期检测、科学灭杀;大力开展“四害”孳生地治理活动,管好厕所、垃圾站(箱)和楼道卫生,清除卫生死角,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科学指导工作

  宁洱严格按照创卫标准,强化指导,进行科学创建。先后制定《宁洱县爱国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宁洱县建立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宁洱县文明公约》《宁洱县除四害综合防治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出台《宁洱县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宁洱县户外广告牌匾管理办法》《宁洱县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宁洱县供水设施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明确了具体要求。

  我们做成什么?

  爱国卫生工作处理群众投诉案办结率为100%

  市民对县城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4.73%

  中小学100%开设健康教育课

  城区道路硬化率达100%、亮灯率达99%

  2018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3%

  连续8轮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全面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4万元作为爱国卫生和除“四害”工作经费;宁洱镇及各村(社区)委员会均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爱卫工作运行体制;县爱卫办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人员编制、经费、办公用房、办公设备有保障。截至目前,爱国卫生工作处理群众投诉案办结率为100%,市民对县城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4.73%。

  健康教育网络纵深发展

  全县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由县疾控中心牵头,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校及客运站、街道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全县中小学100%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5.89%,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制定了公共场所控烟规定的相关文件,学校、医院、客运站候车室等公共场所及各单位会议室均设有禁烟标识,划定吸烟区,县城区无烟草广告。

  市容环境卫生不断优化

  制定印发《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办公室关于强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街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的通知》,全面落实各单位、各部门的责任。城区主要街道清扫保洁时间日均17小时,一般道路清扫保洁时间日均8小时;农贸市场逐步规范,商品划行归市;修复和打通8条城市断头路,城区道路硬化率达100%、亮灯率达99%、下水管道网覆盖率达100%,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公厕18座;建成区绿地面积达278.7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1平方米,绿地率36.68%、绿化覆盖率44%。

  环境保护质量逐年提高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管理,近三年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重大案件。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于创卫考核指标要求;建设技术规范认可的环境噪声监测网格测点64个,对区域环境噪声实施监测;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监测项目均达到水质功能规划要求,2018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3%。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序推进

  健全完善县、乡(镇)、社区、单位四级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体系,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广大市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四害”孳生得到有效治理,宁洱被评为省级灭鼠先进县城。

  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及生活饮用水卫生逐步规范

  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单位管理,城区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2.3%;肉品检疫检验率、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区二次供水单位共有43家,集中式供水单位管理规范,二次供水单位清洗消毒保洁措施完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县城各中小学都设有医务室或保健室,并配齐专(兼)职校医。近三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饮用水污染事故和职业危害事故。

  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有力

  14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全县共有77个预防接种点,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单苗接种率在95%以上,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率为100%。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院内未发生交叉感染暴发疫情,县域内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

  单位和社区卫生环境明显好转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均达到省级要求。另外,划定单位责任区域,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包保责任,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对宁洱镇辖区内的居民小区公共绿化带、通道附属设施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绿化、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

  乡镇辖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进一步创新思路,将农村爱国卫生工作与脱贫攻坚、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村庄道路硬化平整。(图由宁洱县委宣传部提供)

△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开展远程心电诊疗服务

△检查卫生环境状况

△打扫环境卫生


编辑:周然    责任编辑:劳学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