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这一句话,生动地反映了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们的日常生活。
构图丰满、色彩艳丽、针脚平齐,一份份刺绣作品十分精美,令人赞不绝口。7月7月下午,“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云南站采访组来到砚山县维摩乡白沙坡。自古以来,该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就以人美手巧而闻名,手工刺绣做工考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维摩乡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砚山县居家刺绣、电商销售平台与非物质文化深度整合的扶贫车间典型,由非遗传承人、入党积极分子王陆芬创建。自2014年以来,白沙坡民族刺绣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通过县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该合作社通过“扶贫车间+订单+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模式,以白沙坡村为中心,带动江那、干河、盘龙、平远、稼依等乡镇的妇女发展刺绣产业,产品远销香港、上海、广州、重庆等地。
绣娘赵礼凤今年已经76岁,从去年6月起到白沙坡刺绣居家电商式扶贫车间工作。记者采访时,她身旁有一套已经缝制完毕的绣片,这是她两天以来的工作成果,可以获取160元的手工费。“以前,我就是在家里喂喂鸡,或者种些玉米,现在有空余时间可以做些刺绣产品,收入也更多了。”赵礼凤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白沙坡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被誉为“针尖上的白沙坡”。该合作社与省内实力雄厚的“云南他杰民族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壮族妇女手工刺绣技艺的独特优势,开设民族刺绣培训班,对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进行集中技术指导,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能、会经营的刺绣致富带头人。
当前,该合作社在白沙坡村以及江那、干河、盘龙、平远、稼依等乡镇多个村寨培养绣娘3500余人,每人每天可获得工资性收入50至150元,人均每月增收2000至5000元。
“扶贫车间共有416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人,有25户通过刺绣可年均增加收入3万余元。”王陆芬介绍,通过对绣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增强了绣娘的设计理念和技艺水平,探索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私人定制”的农村电商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云南法制网 记者刀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