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石墙、粗粝的村道,还有十字街口矗立的两棵古槐树,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近日,记者来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虽然如今这里只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但70多年前,这里曾烽火遍地,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多次进犯冉庄,但没有一次冲破我们的防线。”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记者见到了已经90多岁的李恒彪,衣着简朴、头发花白、耳戴助听器的他腰杆直挺,正铿锵有力地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往事。
李恒彪出生于冉庄一个革命家庭。1938年,李恒彪的母亲隋亚香被我党领导下的当地抗日民主政权任命为冉庄村长;同年,当地学校成立了儿童团,李恒彪加入其中并担任大队长。1939年,“六·一五”冉庄惨案中,李恒彪目睹父亲李九德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下。不久,母亲把他送进了冉庄民兵连,当年只有14岁的李恒彪成为民兵连最小的战士。
1942年,《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发布后,冀中各地积极动员群众,掀起了挖掘地道的高潮。“大家热情高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甚至把窝窝头、凉水罐子都拿到工地,渴了就拿起罐子喝两口,饿了就抓起窝窝头啃两口,吃完就继续干!”李恒彪回忆,就这样“每人每天挖5尺”,广大军民最终挖出了长达16公里的冉庄地道网。
“地道通常是两边同时开挖,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快打通时,听到对面镐头咚咚作响。我们的干劲就更足了,一鼓作气凿出个窟窿,见到面后大家都哈哈大笑。”李恒彪说,最初每家挖的地道只有一个洞口,一旦被敌人发现无处可藏,于是就改为双洞口、多洞口,或在洞口处设置机关陷阱并根据实战经验不断改进,进而把敌人的灌水、火烧、放毒气等巧妙化解。就这样,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冉庄地道便成了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堡垒。
1945年,日伪军接连3次进犯冉庄,李恒彪和战友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利用地道的射击孔观察敌情、展开精准打击。敌人找不到子弹来源,只能盲目射击、东躲西藏,最终溃不成军。“我们三战三捷,敌人却连我们的影子都没见到。”李恒彪说,“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这句话由此在当时驻保定地区日伪军中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李恒彪去了北京工作。1988年离休后,李恒彪坚持每年至少回冉庄两次,每次半个多月,义务为游客进行讲解,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当年和我出生入死的战友都相继离世了,现在我是民兵连唯一健在的老兵,我有义务把冉庄群众在抗战时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李恒彪说。
“年纪大了,身体也开始有些吃不消。如今,我正尝试着用文字把冉庄的故事记录下来。”就这样,李恒彪出版了《烽烟岁月——关于冉庄的回忆》一书,他希望通过著书立传,让更多人了解、铭记这段历史。
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还保留着过去的模样,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连通了展厅和村内的地道网,游客可直接从展厅内进入地道参观。当记者从地道的出口处返回地上,经典电影《地道战》中那口在战争时频频敲响,提醒军民备战的古钟仍挂在古槐树上,那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工事也在默默诉说着当年广大军民用勤劳与智慧顽强抵抗侵略、誓死保卫家园的峥嵘岁月。(中国文化报 记者韩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