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邓磊 通讯员苏文忠)官渡区作为传统老城区之一,部分老旧居民区长期的“物管缺位”,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生活指数提升的一大瓶颈。在“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工作中,全区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红色物业”服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的新路子。
金马街道曙光小区建成已有20多年,物管于2013年退出后,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小区环境脏乱差、秩序混乱。2018年,作为全省第一个“红色物业”试点,官渡区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构建起了街道党工委统管,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党委、区物业管理协会党支部联系指导,社区党组织直管,物业公司党支部、业主代表、院坝(楼栋)网格员联动的“红色物业”工作体系。
同时,按照支部规范化建设要求,参与“红色物业”建设的企业不仅成立了党支部,还与社区建立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工作机制。通过让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担任社区居委会兼职委员,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物业公司党支部第一书记、物业公司质量总监这一权责交叉的方式,让服务工作真正“红”到了核心。
“之前我们也尝试过引入物管,但都因为居民和公司之间互不信任告吹,而党组织牵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居民牛大爷是小区的“红色”业主代表,除服务监督外,还负责收集群众的物业服务意见建议。他说,自从开展“红色物业”服务以来,小区的环境、治安越来越好,居民的意见也越来越少。同时,小区还重建了电动车停放棚,恢复了绿化,安装了摄像监控,设立了爱心食堂、爱心超市,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是老旧居民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太和巷的情况就有所不同。“由于辖区缺乏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社区和居民的经济状况无法承受引入物管企业的成本。”和平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段永芬介绍,引入物管失败后,社区开始尝试居民自治的“红色物业”模式。首先,社区将太和巷居民中的27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红色邻居党支部,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楼院的管理中来。
在此基础上,太和巷成立了院落自治委员会,各楼院成立了自治小组,在楼院党员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同时,为了加强自治力量,社区还帮助居民成立了社会组织——“和乐居”街坊会,在透明、规范的前提下开展服务工作。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发动居民一起动手解决,需要协调解决的,再反映到社区党总支。
“除公益性市场化物业服务引入和居民自治管理外,我们还在积极探索适宜楼宇、新建小区和城中村的红色物业服务模式。”官渡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区“两新”党工委正在筹备成立物业行业党委,通过创物业服务“红色品质”,提升市场化物业企业服务质量,不断推进全区“红色物业”提质扩面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