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诈骗这颗社会毒瘤,早已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关方面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也一直提醒广大公民增强防范意识,并披露、剖析了不少骗术“套路”,警示人们注意识别以免上当受骗。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设防”,糊里糊涂地掉入不法分子挖下的诈骗陷阱。近日云南网曝光的一起诈骗案,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防骗警钟。
据报道,今年4月初,大理白族自治州女教师陈萌接到自称是北京“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称“你涉嫌一起非法洗钱案,只有汇钱到指定账户才能证清白。”陈萌按照要求往银行账户相继汇入228万元,直到存在卡里的这笔巨款“不翼而飞”才意识到被骗。“公检法”“洗钱”“证清白”……何等耳熟能详的诈骗“套路”,为啥还有人轻信?
近几年,电信诈骗案屡见不鲜,遇到类似情况,理应汲取他人的教训,多长个心眼儿,何况冒充“公检法”的骗术很常见,此前清华教授被骗1800余万元、广州某大学退休教授被骗1058万元,都是中了“公检法”诈骗圈套,在网络上引发过强烈反响,陈萌为何会没有丝毫警觉再度步人后尘?公检法部门一再重申办案不会打电话让人汇款咋就没往心里去?进一步追问,教授、教师尚且如此容易中招,又如何能教育学生防骗?如此等等,让人既无法理喻又倍感忧虑。
电信诈骗案件多发,不少案例表明未必是骗术有多高明,更多情况下是由于受害人警惕性不高、欠缺应对智慧。正如有网友调侃“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此言虽有失偏颇且无异于在受害者伤疤上撒盐,倒也不失为道出了问题的要害。一来,面对别人遭遇的骗局太过冷漠,,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因缺失冷静与理性而“犯傻”;再者,平时很少“触网”或不关心社会事件,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难免会缺失应对经验,沦为诈骗分子围猎的对象。
大理教师陈萌被骗案启示我们,面对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电信诈骗犯罪,零容忍重拳打击固然不可少,进一步加大防骗宣传力度、确保无盲区也很关键,各类社会主体增强自我防骗意识和能力,避免网络信息的自我封闭,同样显得非同小可。(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