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传说能游上苍山 大理天然溶洞发现野生弓鱼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07-26 08:29:27

     “大理满江新区,一个叫汉邑的小村庄,天然溶洞里发现野生弓鱼,你们快去看看!” 7月的一个周末,这通读者来电,引发了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的好奇心,立刻奔赴洱海,开始了寻找野生弓鱼的探秘之旅。

     弓鱼档案 

     弓鱼,亦称“工鱼”,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洱海中特有的著名土著鱼类。自古以来,深得文人墨客盛赞。侯允清纂《邓川州志》记载:大理“惟工鱼为多,其色如银,狭长如鲦,无鳞少骨,味鲜美,产洱海中”。《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也记述:弓鱼“出洱海,如鲦而鳞细,长不盈尺”。因其肉多脂肥厚,入口即化,明代四川籍学者杨升庵品尝后推崇备至,称之为“鱼魁”。清代学者师范曾为之吟下“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的诗句。洱海周围的白族乡亲则将其赞美为“洱海花”。

     弓鱼体形不大,体长180~285毫米。头小,嘴略尖。身体侧扁或略侧扁,背缘隆起,腹部滚圆。背部及侧部细鳞,胸部及前腹面裸露无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泛青光。每条约二至四两重,因其能以嘴衔尾跳跃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其肉质嫩软而细腻可口,且籽多刺少苦胆小,味道特鲜美,可谓鲜、香、甜俱全。

大理野生弓鱼

溶洞中游出的野生弓鱼

     弓鱼喜欢逆水上游,而且还决不回头,游不上去时就弓着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至于能沿着苍山十八溪游上苍山顶。弓鱼喜欢在静水中觅食,食物以浮游生物为主。产卵时要求流水环境,沿溪流逆流而上,洄游产卵。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洱海引入外来品种与大理弓鱼之间的竞争激烈,同时山溪小河筑堰引水,大部分产卵场遭到破坏,致使其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成为濒危物种,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曾与洱海相连的晋湖有弓鱼

     一个阴雨的早晨,记者来到大理经济开发区满江办事处晋湖村委会汉邑村,在汉邑村本主庙天然溶洞出水口,清澈透明的泉水中有一群鱼儿。听到人声响动,鱼儿马上躲回洞中。出水口外面连着一潭清水,下游8个村委会的饮用水都从这里引出。“这就是野生的弓鱼,今天天阴,出来的鱼少,天晴的时候,能有四五百条,整个潭面上都漂满了鱼儿。” 晋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袁加寿说。

大理野生弓鱼

发现野生弓鱼溶洞外的水潭

     大理经济开发区满江办事处晋湖村委会所在地,100多年前曾经有一个长5公里、宽3公里的天然湖泊,当地人称它为“晋湖”。晋湖的水系和洱海相通,湖底矿物质丰富,盛产“草煤”,就是泥炭,是炭化的泥层,老百姓捞起来当煤烧。晋湖水体温热,冬天湖面烟雾弥漫,蔚为壮观,是当地著名的美景。

     “村里老一辈的人都说,晋湖鱼比洱海鱼还要好吃。过去洱海里的弓鱼多,晋湖里主要产黄壳鲤鱼。现在湖面水位下落,已经呈湿地状态。方圆四五公里范围内,还有5个地下水位浸出点,其中规模较大的出水点有3个。” 袁加寿说,“现在还能看到远古时代地壳变动留下的痕迹,阻断洱海和晋湖的山上,有大量的螺蛳壳和贝壳。如今晋湖的水和洱海已经不连通,地下出水先从湿地里流出来,并入白塔河,再流入洱海。”他还说, “我们小时候,热天经常来这个潭子边上玩,就常常见到溶洞里有弓鱼游出来。那个时候,潭子里的鱼很多,有弓鱼,也有黄壳鲤鱼,村民们自由捕食。后来,弓鱼慢慢变少了。”

大理野生弓鱼

溶洞中游出的野生弓鱼

     1988年后洱海再没见到大理裂腹鱼

     “民间俗称的‘弓鱼’,学名叫做‘裂腹鱼’。洱海土著鱼类中,有4种裂腹鱼:大理裂腹鱼、云南裂腹鱼、光唇裂腹鱼和灰裂腹鱼。因这几种裂腹鱼跳动时,身子弯起来,就像一把弓,自古以来,老百姓都统称它们为‘弓鱼’。解放后,才有了完整的分类定名。大理裂腹鱼仅洱海中独有。”已从事弓鱼研究数十年的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孟志荣介绍说,“裂腹鱼主要分布在以喜马拉雅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的河流中。横断山中段的澜沧江、金沙江,都是裂腹鱼的分布区域。裂腹鱼喜欢‘抢水’,逆流而上。过去,洱海水与澜沧江是直接相通的,分布在澜沧江中游的光唇裂腹鱼,从西洱河洄游到洱海。后来,西洱河下游修电站筑大坝,阻断了澜沧江与洱海的洄游通道,澜沧江中游的光唇裂腹鱼再也不能洄游洱海。”

大理野生弓鱼

1984年在洱海采集到的大理裂腹鱼标准样本

     “裂腹鱼喜欢在水质好、流动的水体中生存,主要分布在洱海入湖河口或入湖河流的流动水体里。洱海上游入湖河流弥苴河里的云南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就是逆流而上,在海西海水库下游沟渠产卵。渔业部门已在弥苴河建立了下山口电站保护区,保护野生的云南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孟志荣说。

     “过去,晋湖水系与洱海是相通的,我们曾经在晋湖水系上游的三哨水库采集到野生裂腹鱼的标本,就是修水库之前就游过去的。汉邑村发现的野生裂腹鱼,也是当时直接从洱海游过去的。近几十年来,由于晋湖水量大量减少,水系与洱海断流,野生裂腹鱼不能再游回洱海,保存在了天然溶洞出水口。1980年代,我们在那里提取到了云南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的样本。近两年,又提取到了光唇裂腹鱼的样本。以前保护不好,电鱼的人去捕鱼,数量少。现在保护得很好,数量越来越多。”孟志荣说。

     “澜沧江上游支流、发源于永平金光寺木莲花山的黑水河,是光唇裂腹鱼的集中分布区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深潭可以炸起上百条鱼。光唇裂腹鱼洄游的时候,很高的坎都跳得过去。后来修了电站,阻断了洄游通道,数量减少。目前,全长14.8公里的黑水河已被列为光唇裂腹鱼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孟志荣说。

大理野生弓鱼

大理裂腹鱼从标准到变大的多个样本(从右至左)

     “我们最后一次在洱海里采集到标准的大理裂腹鱼标本,是1984年4月,头小、眼大、嘴尖,下颌骨薄,银灰色鱼身,身子细长,4~5条的重量约一市斤,鱼身的长短与筷子相仿。当时在洱源西湖也采集到了标准的大理裂腹鱼样本。1984年采集到的大理裂腹鱼样本最多。后来,我们在双廊采集到的大理裂腹鱼样本,嘴唇不变,个体却变大了很多。1988年以后,洱海里再也没有采集到大理裂腹鱼样本。”孟志荣说。

     人工繁殖,大规模放养金沙江

     “古老的品种生存竞争能力弱于新来品种,保护的意义,在于物种基因的保存,让保护品种在局部范围内的数量有所增加。2001年,渔业部门在鹤庆建立了裂腹鱼保护基地,从洱海周围水系引入光唇裂腹鱼、云南裂腹鱼,从金沙江引入短须裂腹鱼、小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通过引种、驯化,实现了人工繁殖、生态放养。繁育出来的小苗,养到两三寸,每年几万尾放回天然水体。目前,大规模的放养,主要是在金沙江。去年龙开口放养土著鱼14万尾,鲁地拉放养土著鱼41万尾。放养的土著鱼类中,以短须裂腹鱼数量最多。将来,引种的土著鱼有了鱼苗,也可放回洱海。”孟志荣说。

大理野生弓鱼

人工授精

大理野生弓鱼

人工催产

大理野生弓鱼

裂腹鱼苗

     “几年前,政府看到弓鱼能繁衍,引进了不同品种的几条鱼,互不干扰,生存得很好。” 汉邑村老年协会原会长、76岁的村民尹自禄说,“这个潭子,现在白天晚上都有专人看守,政府发工资。村民都很朴实,每逢赶庙会的时候,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这里,也没有人捕鱼。现在潭子里的鱼又多起来了,已经有4个品种以上。”(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秦蒙琳)

编辑:李丽朱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