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史学研究,成果无穷。中外学者,竞放异彩。而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学术研究领域,原昆明师院附中高 68 届校友李伯重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伯重自幼禀承家教,师承家父(其父李埏,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耳濡目染,薪火相传,醉心历史,痴迷古典,练就“童子功”,志向寄高远。即使在中缅边境瑞丽县插队劳动艰辛的“知青岁月”,也是见缝插针,苦读不辍,精读《资治通鉴》,遍读所有能找到的书籍,做了大量的读书卡片、笔记,并自学英文。因为“黑五类”身份不能调动回昆,只有以“病退”之名退回原地,不予安排工作,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打零工养活自己。经历人防工程测量员,食堂临时工、代课老师、中学教师等六年的磨难挫折,逆境求生,黑夜守望,愈挫愈坚,愈难愈前。白天打工,晚上学习,自学完成文革前大学历史本科 4 年的课程,写出立意新、史据足、论述全的小册子《方腊起义》。终于文革结束,国运始正;改革开放,冬去春来。1978 年底恢复招考研究生,李伯重时年 29 岁,厚积薄发,蓄力冲刺,以未读本科、直捣龙门的罕见创举,凭古文第一名、英文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扬鞭超前,考取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经济史专业研究生,从此开启长期专业、不断攀高的学术研究之路。
李伯重1978年—1985年,前三年攻读厦门大学中国经济史硕士学位,后三年斩获该校中国古代史(经济史)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批最高学历——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全国仅有 18 位获得者),也是全国中国古代史专业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近七年期间,李伯重心无旁鹜,潜心苦读,唯读唯学,废寝忘食,犹似明清士子太学“坐监读书”。李伯重注重读书求活,研究标新,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前人多如牛毛的判论,以及史学研究的诸多禁忌,李伯重摒弃陈规旧说,突破窠臼老套,拓展学术研究新思路,开阔史学科学新视野。李伯重读博期间,深读 3 年日文夜校,翻译发表日本权威学者天野元之助先生的长文,与他人合作开始长达 30 年翻译出版英国著名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的巨著。由于博采中外,荟萃精华,李伯重的博士论文获得大师级评委们高度评价,顺利通过答辩。
1985年,李伯重到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任领导职务,是全省唯一的博士。1993 年,李伯重从美国回国,历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在浙江工作期间,李伯重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处讲学,1991 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李伯重相继被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国会人文科学中心聘选为驻院研究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执安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伦敦经济学院等多家国外名校客座教授。并在第 20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做基调报告,成为在这一世界历史学最高组织五年一度的盛会上做基调报告的第一位华人学者。广泛深入的海外学术交流,中外一流学者相互探计的平台,中西文化历史的比较分析,世界各地区历史之间关联和影响的科学研究,李伯重从中构建自成体系的理论、学术、研究的架构,具备全球史的广阔视野,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研究,以新著《火枪与账薄》登上当代史学创新研究的又一高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李伯重 40 余载的史学研究绝非为研究而研究,也绝非在故纸堆里自娱自乐寄终生,而是始终联系实际,深入实地,总结经验,启示当下,教益于人,贡献社会。李伯重一生学识、学养、学风、学品四者兼
优,著述等身,出类拔萃,当之无愧于云南师大附中建校 80周年以来的优秀校友,为母校的辉煌历史再增添了浓墨重彩。(撰稿:原昆明师院附中高67届校友王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