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极具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寨子里芒果、梨果树随处可见,院落里各类花儿飘香,可谓“树满寨,花满房”……日前,记者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半坡乡曼伞村困碗村民小组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个村民小组为何叫“困碗”?“听老人讲以前我们寨子比较穷,村民们连吃饭用的碗都买不起,所以取名为‘困碗’。”困碗村民小组长明发安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困碗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多元发展,困碗村才得以“解困”。
困碗村民小组是一个傣族寨子,共有农户59户225人。长期以来,因地处陡坡,受地理环境限制,村民们在串户路上就盖起了仓库、厨房、洗澡室等,导致群众出行的道路非常狭窄,整个寨子污水横流,家禽乱跑。“过去,寨子里就是‘你占我占大家占、道路只有一尺半’,别说农用车进组了,就是背个背篓都难以通行。”明发安说,村民们收回的庄稼用车子只能拉到寨子旁边,之后就要靠人一点点背回家,就连盖房子用的砂石等材料也得靠人工抬进来。道路不通,产业发展受困,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
困碗村民小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得益于2018年乡党委政府把投资180万元人居环境项目放在困碗村民小组。“说实话,把这个项目落实到困碗村民小组,我们心里也没有底,因为涉及到拆除旧房、让出院坝的农户太多了。当时想最好的结果就是能把村里的污水排放问题解决掉,把鸡鸭圈养起来。”曼伞村监委主任龙海清说。
“党委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项目,我们理应把握住机会,彻底改变困碗村民小组道路狭窄且脏乱差的现象。”明发安说。说干就干,他首先从自家做起,拆除了有碍于修路、铺排污管的牛圈、厨房、仓库和洗澡室,再动员亲戚拆除阻拦修路的房子,就连妹夫家新盖的一间平顶房也被他拆除了。
在明发安的引领和带动下,村民们自觉拆除布局不合理的灶房、洗澡室、猪圈、库房100多间,20多户农户还挖了院场、拆了围墙。村民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利为大利的结果是:小组修通了上下纵穿村寨的6条长2900米、宽2.5米的水泥路面,三轮摩托车和小型车辆可以自由通行,而猪圈、鸡舍、烤烟房也全部搬移到村外固定场所。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取舍精神被乡党委政府命名为“困碗精神”。
这一精神也鼓舞和激励农户积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困碗村民小组形成以烤烟为主要支撑,芒果、砂仁等新兴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小组里的30户建档立卡户118人已全部脱贫。(普洱日报 记者臧灵 魏大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