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盘龙:担当新使命 展现新作为
昆明信息港    08-12 09:44:17

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 胡耀元)8月7日,中共盘龙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晒出上半年“成绩单”,安排下半年工作。会上强调,全区上下要锁定目标勇攻坚,担当作为求突破,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盘龙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增长政策,出台稳增长21条措施,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全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加快推进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北部山水新区、青云片区、茨坝片区等功能性板块开发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征地拆迁加紧推进,恒隆广场即将开门营业,春之眼、三峡集团区域总部、红星美凯龙、香格里拉酒店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世博园融园入城改造提升项目启动建设。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1281”工程,修订《盘龙区关于加快楼宇(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兑现奖励扶持资金4293万元,雅居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盘龙区,盒马鲜生昆明首店顺利开业,恒隆广场荣获“最具潜力商业项目”、同德昆明广场荣获“中国商业潮购典范项目”称号。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19.28亿元、同比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38亿元、同比增长3.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49.59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1亿元、同比增长4.4%。招商引资内资完成54.77亿元、外资完成8722.72万美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2.66%和109.03%。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在咱大盘龙,多的是数不清的美好。”

今年上半年,盘龙区着力强化规划引领,开展21条道路整治规划编制,长地埂村、小窑村等项目修详规编制加紧进行,茨坝村改造项目修详规方案、《盘龙区九龙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审议。着眼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加快推进北京路北端连接西北绕城高速立交、农科南路、盘龙66号路等路网项目建设,新增一批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招呼站、停靠站。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30余件“五小水利”工程,新建39件抗旱应急工程,东干渠郭家凹段、九龙湾面山等一批城市防洪排涝、面山防洪滞蓄工程建成投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担当作为攻坚克难,集中精力破解停滞项目难题,周家营石闸、省机械行业协会等项目难点问题化解取得突破,一批停滞项目的盘活工作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启动大波村二期、金刀营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征拆工作,苏家村及东站新村等7个项目征拆工作稳步进行,虹桥村征地拆迁全面完成,上坝片区(竹园村)、清水河村等5个项目安置房完成交付。认真落实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公共秩序、市民文明素质、社会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让天更蓝,让水更清。

今年,盘龙区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市环境保护督察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抓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坚持精准治理,“一河一策”综合整治入滇、入库河道,建成一批水质监测站房、调蓄池和防汛排涝、截污清淤、雨污分流工程,全区9个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东白沙河、花渔沟黑臭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完工并销号,北辰箱涵、白云路大沟雨污混流治理成效明显,北片区雨季淹水状况得到改变,全区完成削减化学需氧量1177.3吨、总氮123.6吨、总磷18.8吨。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喷雾洒水常态作业、大气环境质量小时通报、大气污染防治日常督察等制度,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47%。不断加大城乡园林绿化力度,完成义务植树43万株,新增城市绿地7.59公顷。

群众福祉稳步提升

民生“关健小事”,件件都是大事。

今年盘龙切实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民生支出2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54%。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明通小学丰江路校区投入使用,新迎二幼、贝特滨江幼儿园通过省级现代教育示范幼儿园督导评估,金康园小学成功创建为省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学校。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智慧社区“三高”慢病管理项目和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健康大篷车”巡回诊疗常态长效,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完成8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扩)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盘龙江文化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大力选树创业典型,开展“寻找盘龙最美创业人”活动,创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新增城镇就业212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59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240元和12676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9.5%。全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比例进一步提高。

管党治党全面深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

今年,盘龙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学先改工作。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各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强力开展党员发展等专项整治,建立村(社区)干部岗位补贴长效机制,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紧紧围绕机构改革选优干部、配强班子,牢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注重从脱贫攻坚、文明城市创建、扫黑除恶、征地拆迁、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全区干部、人才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落实。

2019

下半年 盘龙区要干这些大事!

经济发展

经济工作目标:聚焦东风广场中央商务区、北部山水新区、茨坝片区、青云片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持续提升(楼宇)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汽车服务等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大旅游、大文创、大健康等重点产业,不断提速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

聚焦占比较大的工业、建筑、批发、金融、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强化监测预警和分析会商,认真落实省、市、区稳增长措施,及时落实奖补资金到企业、到项目,力争全年GDP完成768亿元、同比增长8.8%。

 推进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春之眼、香格里拉酒店、红星美凯龙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93个在建项目进度,力争全年实现24个项目竣工投产,确保恒隆广场商业部分如期开业。及时追踪美庐小区、映象北城其余地块等土地已交易未动工项目进展情况,做细做实羊肠大村等67个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一批项目年内具备开工条件,推动碧桂湾三期、博欣时代商业中心等38个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谋划和引进项目,围绕全区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和茨坝、青云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提前做好202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重点项目谋划工作,想方设法让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建设盘子。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行政务服务“七办”模式、“一网通办”和“容缺受理”机制,全面落实“一部手机办事通”,开展“一站式”集中审批和移动审批,做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和会商会办,整合区、街道、社区办事大厅等资源加快建设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超市,着力打造盘龙“一公里政务服务圈”,持续擦亮盘龙一流营商环境品牌。

机构改革

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统筹抓好全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街道机构改革、群团改革、事业单位调整划转等工作,加快优化各类机构职能,切实把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做细做实。

促进民生

全面深化民生领域改革,扎实抓好“互联网+”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及医养结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等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改革保障措施,探索建立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城市建设

以迎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明年在昆举办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持续在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上下功夫,着力打造精致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品质城区。要健全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尽快启动国博大道、国博东路、国博西路、金汁河路、盘龙167号路等一批道路建设,加大城市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等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做好穿金路735号地块、青龙村、麦溪村等项目修详规编制,加快金刀营、白龙寺村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征拆,推动一批老旧小区、城市街区、旧厂区改造,加速城市“新陈代谢”。

乡村发展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和73个自然村污水治理工程,年内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990座、提升改造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17座,确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环境保护

全面压实“三级河长四级治理”责任,“一河一策”加强主要入滇河道及支流沟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开展河道清淤、截污导流等工作,持续巩固花渔沟、东白沙河黑臭水体整治成果,确保盘龙江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及以上、金汁河水质稳定达到IV类、海河水质稳定达到V类。

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以“治气网格”为核心的治气责任制和大气日常监管机制,全面加强建筑工地、裸露土地、渣土运输等重点领域管控,加大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率,确保PM10、PM2.5年平均值持续下降,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创新创业

加强“众创空间”“青年创业联盟”等载体建设,持续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就业创业行动计划”,落实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各类群体创新创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493元和20989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8.2%。

编辑:聂汶(实习)    责任编辑:段秋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