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胡耀元) 在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12号庭院,居民楼栋长刘礼贤一早就到社区为居民群众做志愿服务。每次出门,这位77岁的楼栋长都会带上三样东西——一本民情日志、一本金星社区民意记录本、一本盘龙区“五级治理”工作手册,只要遇到群众提出意见建议,便随时随地马上记录。6年来,刘礼贤和金星社区103名楼栋小组长一样,笔记本写满一本又一本,每一本都确保真实反映居民所需所想。
金星社区细枝末节式的为民所想、为民所建,正是盘龙区立足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立体缩影。
金星社区
“五级治理”带来可喜变化
“我想反映夜间二环噪音大的问题。”一楼的租客赵先生按照小区入口处楼栋长公示栏的电话打了过去,刘礼贤整理记录后,及时将问题反馈到社区进行协调解决。
面对金星社区居民体量大、小区建成早、人口流动性强等因素,盘龙区坚持创新,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方法,在云南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庭院)—楼栋”的社区五级治理模式,激活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
人在格内,事在网中。金星社区始终坚持以网格化管理服务单元。在产生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的过程中,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由17名庭院党支部书记兼任居民小组长,26名党员兼任楼栋长。同时,以庭院组长为基本单位,细分39个小网格,103名小组长和楼栋长为网格员,他们发挥着“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的作用,带头收集民意、传达政策、调解纠纷、维护治安,民情第一时间被知晓,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把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延伸到每一个庭院、楼栋。
如今,“五级治理”已在金星社区生根发芽,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每天有百名老人到社区爱心食堂用餐,更有众多志愿者将饭菜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社区居民可以报名参加由庭院党支部成立的科普、文艺、法律等11个庭院特色妇联小组;“安全小红帽”消防志愿者服务队,每周深入每个楼栋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上报;庭院根据各自不同的居民文化氛围,发展起少数民族合唱队、书法绘画组、插花茶艺组、美食厨艺组等,构建和谐平安庭院。
“想为社区做点事,却不知道找谁;想组织一场居民活动,没有资金;社区问题多,不愿意将就……”近期,金星社区面向居民开展“公益金点子提案大赛”,鼓励大家一起为社区集体建设提想法给建议。
“以前由社区直接面对39个庭院2万多名住户,难免会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沟通。现在只要微信群里一发消息,我们和百名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就能直接联系,分分钟就传达到位。”金星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说。作为社区推行“五级治理”工作模式的参与者之一,苏琼芬见证了社区居民从“幕后”走到“台前”、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由“靠政府”变为“靠大家”的转变。
三转弯村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早上7点多,三转弯村委会凸董箐、核桃箐小组的村民就到村集体活动中心的食堂开始准备羊肉。这天晚饭,亲戚们都会聚到这里参加宴席。从以前村间邻里自己抬桌椅凑三五个菜吃,到如今东家包办请客菜品丰富,三转弯村用了4年的时间。
三转弯村位于滇源街道北部,地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梁王山南麓,是个苗族聚居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居住条件差、生产结构单一,贫困面广。盘龙区将三转弯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进行打造,整合各级扶贫开发资金启动民居提升、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经过努力,三转弯村从内到外大变样,已于2017年脱贫出列。
原来的凸董箐、核桃箐两个村小组地处山脚,每当遇到雨季灾害就损失惨重。农危房改造提升整治项目开展后,两个村小组易地搬迁到了距原址一公里的平整山头。
“上移”的这一公里,是开启幸福生活的一公里,更是脱贫致富的一公里。一层半的小洋房全部加装太阳能,家电网络一应俱全;告别从前2米宽只能过马车的泥路,如今的宽阔道路不仅可以双向开车骑三轮,更是彻底告别了暴雨天泥潭小腿深以及阴沟堵塞浸泡土墼房墙根的困境。
“以前没存过钱,现在一年能存2万多元呢。”5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龙顺兴告诉记者,现在他在安宁打工每个月能挣2800元,老伴在邻村帮忙种草莓每月也有1800元的收入。
像龙顺兴一样的村民在三转弯村还有很多。今年,整个村委会共种植当归30.4亩,村集体在凸董箐小组老村种植了20亩苹果作为苹果基地,7户农户尝试在老村养殖了38窝蜜蜂……
为让民族文化得到彰显传承,村委会将加强对苗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弘扬,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对斗牛场进行提升改造,建设高山音乐厅,以民俗博物馆为基础打造“三转弯文化中心”,加强苗族文化传承人培养;依托凸董箐苗族合唱团,创作具有苗族特色的歌舞剧、音乐剧等节目;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北京路楼宇圈
党建引领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北京路党建示范走廊,竖立着“一个个园区”。
奥斯迪党建主题公园,设置便民服务车站、党员“微服务”驿站、党群连心树。最具特色的当属奥斯迪商务中心党群服务列车,也是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创新非公企业党建新模式、以楼宇党建带动商圈党建的一个缩影。
“求知书屋”作为头节车厢,是向群众提供阅读各类书籍的场所;第二节车厢——“筑梦茶吧”是为群众提供休息的站台,茶吧收入的一部分用于“便民服务车站”便民物资的配备;第三、四节车厢“健康生活馆”和“科普小课堂”,为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活动设施及科普教育知识的讲解;接下来的两节车厢作为“展览厅”,展出极为珍贵的百年滇越铁路老照片;最具历史意义的“党史宣传厅”贯穿于之后的两节车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等;最后一节车厢是“党群活动室”,内设流动党员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
在北京路,还有一栋荣获2019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中国商业潮购典范”奖项的亿元楼宇——同德昆明广场。
盘龙区作为昆明市唯一一个没有工业园区的县区,全区71%的国土面积为水源保护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同德这座甲级写字楼,成功地在有限的城区里向空间要利益,打造成为北京路上“竖起来的园区”。
为搭建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使盘龙区楼宇总部经济工作迈向更高台阶,盘龙区于2018年9月21日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区级楼宇经济行业组织——昆明市盘龙区楼宇经济促进会。
盘龙区还设立了全省首批“1+1+6”楼宇服务中心;出台《盘龙区楼宇“一周一局”工作实施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店小二”身份深入楼宇企业,就企业扶持及服务有关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同时,设立“一人代办,全岗服务”楼宇代办员服务机制,竭力打造一支精通政务服务工作的专业队伍。
“在看好盘龙区营商环境的情况下,太平洋证券于2017年搬到盘龙区。企业通过我们的楼宇平台享受了足不出户的服务。”盘龙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砚雯说,企业选址往往看重区位优势和服务优势,只有打牢营商环境基础,才能吸引更多高质量企业入驻。
开展楼宇“服务+”系列活动过程中,盘龙区利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每月一次走进不同楼宇进行针对性服务策划,并设立全省首个楼宇公众号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真正实现拓宽营商服务双向渠道。下一步,盘龙区将修订楼宇总部经济政策,引导楼宇总部经济向高品质发展,并计划于今年9月举办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南亚东南亚峰会,邀请全球楼宇经济专家、学者、开发商、运营商、品牌商、服务商、合作商出席。
记者手记
一路走来,盘龙区用坚定的行动探索出适合区情发展的“盘龙标准”。目前,楼宇总部经济工作多项制度创新及服务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在纵向发展的同时,构筑了更美更绿的生态环保圈,守住了生态的标准线;建立起规范化、前沿化的基层社区,政民团结一片繁荣。
在采访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金星社区“五级治理”,在一个如此庞大且构成复杂的社区,竟如此井井有条。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也难得一见,这份扎根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力量,完成呈自然状态流露而出,他们愿意通过主动学习,用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帮助社区、庭院、楼栋里需要帮助的人,这正是“五级治理”带来的居民自治良好循环。居民无时无刻的自信感、安全感、荣誉感,是利好政策引导给予的,更是他们从中自我吸收和树立起来的。
正如社区居民所说:“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的官虽小,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小。”盘龙区虽然可利用土地有所受限,但这也意味着责任更加重大,迸发的力量更深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