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话说汉江文化与中华文化
汉江网    08-21 10:32:17

汉江发源于陕西汉中市宁强县,在秦岭巴山之间的峡谷中向东奔流,一路接纳褒水、子午河、牧马河、堵河、丹江、唐白河、蛮河、涢水等众多支流,于湖北省武汉市注入长江。

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由于它干流自西徂东,横穿陕南、鄂西北及江汉平原,支流纵贯南北,涉及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五省份,自古就是上述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水上通道,逐渐形成汉江经济文化带,孕育了武汉、荆州、钟祥、随州、南阳、襄阳、汉中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汉江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

汉江的地理区位及流向,形成了汉江文化东西融合、南北杂糅、多元开放的特点:汉中与四川接壤,其人习性和方言与四川相近;安康人操秦腔,又受荆楚文化影响较深;襄阳一带地处鄂北,语言却近中州方言;武汉地当九省通衢,习俗染川、陕、豫、皖、湘、赣、吴、越之风。根据学界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歌颂对象的《诗经》和以长江中游为主要吟咏对象的《楚辞》,都有一些描绘汉江及汉江流域的篇什,说明早在周秦时代,汉江流域已经成为黄河、长江文化交融之地而受到南北人们的共同关注。

另据近年湖北郧县(今十堰郧阳区)青龙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人员已在此发现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3个历史文化层堆积。由于仰韶文化起源于河南、陕西一带,距今6500年左右,是黄河文化典型代表;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是长江文化代表;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也是长江文化的古老分支,这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就在青龙泉遗址所在的丹江口水库区交流融合。

汉江文化特色的形成和汉江能够发挥南北文化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与汉江的流向、汉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交通格局的演化相关。

汉江由西向东汇入长江,成为沟通西北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水运通道。汉江流域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是连接这两大流域的地理板块,从而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文化提供了先天条件。加上宋代以前,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均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汉江流域成为其与南方辽阔统治地域进行经济政治联系的必经之地。因此,汉中、襄阳、南阳、荆州、武汉等成为南北水陆交通津梁,从而促成这些城市人口的聚集、商业的兴旺以及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宋元以后王朝首都地理位置东移,开始在今天的北京、开封、南京、杭州一线南北徘徊,全国交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之后,汉江流域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其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例如在南宋与金元的长期战略对峙中,汉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一直是南宋的前线阵地,其理乱得失直接关系自身的休咎成败,其防守经营因此得到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当时的著名主战将领张浚、岳飞等就曾分别被派驻汉中与鄂州,进则可以夺取关中、中原,退则可以固守长江以南,从而得以保持南宋150多年的偏安局面。

汉江文化影响深远

汉江流域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并不限于充当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和南北文化联系的桥梁,它本身也是伟大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江流域陆续发现大量旧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说明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汉江流域栖息繁衍、生产劳作。例如,陕西省南郑县龙岗寺旧新石器时代遗址、西乡县城关镇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汉江上游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在1989年5月和1990年6月,湖北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先后发现了两个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经测定属于35万年前的直立人遗骸。另据新近出版的《郧西人》一书揭示,2004年至2005年考古学者对郧西县黄龙洞遗址进行发掘,测年结果证明该遗址距今约10万年,是东亚现代人起源关键时期的人类定居性遗址,表明在中国和东亚存在有较早阶段的晚期智人。郧县和郧西县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为古人类起源于汉江、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至于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这些当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称,起源更要追溯到汉江。依照目前学术界一般说法,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等与“汉”字组合的称谓均来自汉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之所以用“汉”字为国号,又源于他曾受封汉中王于汉中;而汉中地名则又来源于汉江。追根溯源,中国凡以汉字打头或与汉字组成的名称概念,几乎都是由汉江派生而来!

纵观中外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总是首先在大江大河流域出现,其发源地也不是由一点扩散而是多源并起的。中华文化不光起源于黄河流域,也起源于长江流域、汉江流域。实事求是地认识评价汉江的文化贡献,不是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争高下,更不是有意贬低长江、黄河的文化意义,而是对其他大江大河文化研究的有益补充,进而深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全面整体认识。(作者张笃勤)

编辑:周然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