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湖边住了10多年,总算见到卢汉公馆的真容。就这一个多月时间,我都带小孙子来了好几趟了,主要是带他来了解昆明、云南的历史和文化。”8月20日,市民周奶奶再一次来到云南起义纪念馆,又“刷一遍”关于卢汉以及云南起义的那些事。
“考虑到场地的因素,我们之前每天预约人数定在600人左右,但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和游客到此参观,院子经常站满排队进馆的人群。为此,我们不得不增加进馆人数。自7月1日开馆以来,云南起义纪念馆累计入园已达15万人左右,入馆也超过6万人。”五华区文物管理所所在徐世昌表示,翠湖周边北至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南至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华山东路周边、西至钱局街一线的范围集中了丰富的云南省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提升改造的重要内容,翠湖片区博物馆群落的打造,将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推动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能有力提升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据了解,除了已经开放的云南起义纪念馆,五华区正着手进行翠湖南路65号宅院的修复和布展工作,目前已经翠湖南路65号宅院文物修缮方案的编制并通过审核,陈列大纲也已经通过评审,将把其打造成云南解放纪念馆,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对外开放。
以此同时,作为袁嘉谷旧居和王九龄旧居的产权单位,云南大学也在着手进行两个纪念馆的布展工作。云南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彦鸿表示,王九龄旧居目前已经具备开展条件,待确定布展内容后尽快开展,袁嘉谷旧居正在进开展前的招标等工作。两个纪念馆的布展内容初步考虑为王九龄、袁嘉谷的个人身平、学术与科研成果以及发在两个故居里面的故事。其中,云南大学于1953年为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设立的杜甫研究室,就在王九龄旧居内,刘文典在此完成《杜甫年谱》等重要著作,王九龄旧居纪念馆将对这段历史进行展示。
新闻链接:
云南解放纪念馆(翠湖南路65号宅院)
翠湖南路65号宅院建于1940年,为时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私宅。由陆根营造厂施工建造。
宅院由一幢西式二层楼房建筑和一排平房组成,庭院宽阔。楼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577.6平方米,砖木结构,平瓦坡顶,平面布局为不规则长方形,四面围合,中设天井。南部西侧凸出半圆形客厅,上为露台。楼内布局大气而不失精巧,房间众多,开窗宽大,功能完善,装修考究。宅院西侧即为翠湖,环境优美。
该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
1950年3月,该宅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办公地,陈赓、宋任穷曾在此办公居住。1957年3月中缅划界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此办公居住。
王九龄旧居纪念馆
纪念馆主要展示云南的教育发展文化。
王九龄(1879-1951)字竹村,又字梦菊。云南云龙之人,“中华民国”的政治家。1911年(宣统3年)10月,参加重九起义(云南辛亥革命)。云南军政府成立后,王九龄负责督署民政。自幼勤奋好学,后被清政府选送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其间任云南留日学生总监,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会员。1922年与同乡董泽一起创办云南第一所大学——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的前身﹚,并当选为名誉校长。后在云南省政府供职,晚年从事佛教研究,将自己珍藏的《大藏经》和其他佛经全部捐献给昆明华亭寺。王九龄是云南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为云南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袁嘉谷旧居纪念馆
纪念馆主要展示科举方面的专题。
袁嘉谷(1872-1937)云南石屏人。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数学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清末经济特科试,名列一等一名,授编修,是云南唯一的状元。1904年,袁嘉谷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学政,考察归国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1909年任浙江提学使,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历任云南盐运使,省务委员东陆大学教授。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等职。著有《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话》、《滇绎》、《滇诗从丛录》、《石屏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