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昆明每千人拥有床位9.29张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前达国标
昆明信息港    08-22 16:50:01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孙红亮摄2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孙红亮/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孙红亮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8月22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举行,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涛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成就。

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40个,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9.29张

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地区卫生健康事业走上正轨,经过70年不懈的奋斗,昆明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70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完善,卫生健康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昆明地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40个,床位6.36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9.29张、执业医师4.18人、护士5.44人。昆明地区总诊疗量5063.75万人次,出院人次175.74万人次,手术人次67.44万人次;市属医疗机构总诊疗量792.48万人次,出院人次31.80万人次,手术人次13.55万人次。市属医疗机构拥有28个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市共建立了4个院士工作站、9个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扶持站、“小儿科、心脏大血管内科、肝肾移植、肛肠科、传染病科、脊椎疼痛科、老年病科、妇产科、眼科、精神科、呼吸科”共11个省内优势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2016年昆明市政府发布了《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将昆明打造成为中国健康之城,昆明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各项工作驶入快车道,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实现“两升四降”,居民健康水平提前达到“国标”

2018年昆明市平均期望寿命79.01岁,较2017年增加0.05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5%,较2017年提高12.0%。孕产妇死亡率11.62/10万,较2017年下降13.80%;婴儿死亡率3.25‰,较2017年下降12.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2‰,较2017年下降8.3%。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2.2%,较2017年下降1.5%。以上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岁。2008 年至2018年十年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3.04岁,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前达到“国标”。

荣获国际健康城市,入选全国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市

2011年昆明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2015年顺利通过第一次复审。2018年,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以优异的成绩再次通过了国家复审,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安宁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不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也标志着我市居民健康环境再上新的台阶。

2017年昆明市荣获“国际健康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全国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市。

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为6.7%,县域内救治率超90%

2018年,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3个贫困县的全部乡镇卫生院和511个村卫生室,已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建成,乡村医生已按配置标准到位。“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完成率99%以上,贫困人口看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为6.7%,县域内救治率达到90%以上。

医改坚持“稳中求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18年,昆明市首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代表云南省参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荣获西部第一。市属10家医院全部开展了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试点,覆盖14个县(市)区县级医院和519家医疗机构。6367名家庭医生组建了2188个家庭医生团队,辖区居民签约336.5万人,签约率64.5%,其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家庭签约服务全覆盖。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共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1个,乡镇卫生院102个,诊所和医务室2543个,村卫生室1273个。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南省四所“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为昆明囊获。“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已基本建成;近10年,我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2018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60.34/10万,较2017年下降4%,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艾滋病防控拐点持续巩固,疫情稳中有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各种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持保持在95%以上,1994年后实现了昆明无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白喉连续22年无病例。2019年8月,寻甸县顺利通过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验收,至此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消除麻风病危害,历经数十年几代人的奋斗,昆明市麻防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京昆沪合作“外引内培”,医疗服务水平跨越式提升

在2016年引进北京9家三甲医院合作办医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昆明市已成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6家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卫生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建专家工作站,与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合作正式上线启动,四月份至今,共为51名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首批32名市属医院医疗骨干正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培训。

市卫生健康委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共建全国首个高原呼吸病学研究中心,与北大肿瘤医院携手共同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签约建立结核病互联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乐今教授专家工作站落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帮扶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签约共建肿瘤防治远程医疗协同平台........京昆、沪昆医疗帮扶合作千帆竞发、硕果累累。

昆明市自2015年起启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和内设研究机构(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以来,截至2018年底,累计遴选培养国内知名专家19名,省内知名专家81名,昆明市临床医学知名专家、委级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39名,内设研究机构(技术中心)185个。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南亚、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医疗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关系。

科研项目“弯道超车”,先进医疗适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技术,2017年,市延安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批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备案,2018年底,延安医院报送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的检测,在云南省6家研究备案机构中率先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7月,延安医院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得国家批准的临床研究备案项目医疗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延安医院的3D打印等适宜技术开始推广运用。

生育政策平稳落地,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2018年全面两孩政策因素增加的二孩生育数为8549人,符合政策预期,人口发展态势平稳。

2016年昆明市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2017年全面推行“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医养结合工作模式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政府机构为龙头、各类医养机构为主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工作格局;2018年探索出医疗+养老+幼教+党建的新模式,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督查组、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省政府的肯定。

目前,全市91.89%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医疗服务,100%的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