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 实习记者董凤玲 陈燕) 昨日是“2019全国党报媒体融合高峰论坛暨社长总编看昆明”活动的第二天,他们走进晋宁,感受滇池治理成效;参观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惊讶于昆明康养、休闲产业的发展壮大;来到呈贡,感受如火如荼的鲜花交易与亚洲第一的花卉交易市场,直观可视“中国健康之城”的魅力。
滇池治理成效显著
春城之肺吸引游客驻足
走在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水清沙白、蓝天白云,不远处有白鹭飞过,宛如画景。
大巴车缓缓驶入湿地公园,刚一下车,蚌埠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宋纪元便感受到微凉的秋风拂面。
“说起滇池,我们外地人的首要印象便是污染。没想到的是,如今的滇池居然这么美!”宋纪元掏出手机,情不自禁地与美景合照留影。
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是晋宁建设“高原湖滨生态宜居新城”的“绿核”,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圈、文化圈、旅游圈”建设的核心,也是云南省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
“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处在我国西部最大的候鸟迁徙通道上,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自开展试点建设以来,在保育区、恢复重建区以及滇池湖滨带恢复过程中,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系统或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类或数量明显增加。”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昆明实在是太美了。走过这么多地方,这是我见过的人文与自然结合得最好的城市!”坐在游船上,邵阳日报社总编辑王乐华与菏泽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常健一边欣赏滇池美景,一边得出这样的结论。
康养项目时尚创新
社长总编也想留下来
2016年9月,昆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思路,宣布昆明将打造“中国健康之城”。3年后,通过昆明市大健康发展有关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和项目的实践推进,“大健康”产业已渐渐成形。
“昆明太适合养老了,四季如春、康养设施完善,真不想回去呀!”几位社长、总编发出这样的感慨。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彰显魅力
诺仕达重塑世界对古滇历史的想象
古滇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满神奇色彩的灿烂篇章,是云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掀开历史的面纱,让神秘的古滇文化从沉睡中醒来,对打开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丰富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社长总编们在古滇精品湿地公园。记者李海曦/摄
为助力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把昆明建设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诺仕达集团在滇池之滨开始了筑梦之旅。
以重塑世界对昆明的想象为使命,历经7载的打磨,一座国际级的文化旅游名城已经初具规模,古滇艺海大码头、湿地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樱花谷、古滇温泉山庄、滇池国际养生养老度假区活力小镇、七彩云南·欢乐世界、古滇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这份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一步步转变为可视、可触、可听、可感的旅游生活资源。
斗南鲜花产业迈向世界第一
鲜花寄情带回春城祝福
昨晚9时许,昨日的最后一站:斗南·花花世界主馆正式苏醒。大门往上一拉,早已聚集在此的鲜花批发商、经销商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蜂拥而入,一车车鲜花入场,瞬间花市人声鼎沸。
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让参观者兴奋不已。
社长、总编们刚一进入花市,便淹没在人海中。挑选心仪的花束,打包、邮寄,第二天,来自斗南的鲜切花便能寄到家中。
据统计,2018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额达78亿元,82亿枝鲜花经斗南花卉市场销往全国,全国每10枝鲜花里,有7枝来自斗南,全世界50多个国家能看见斗南鲜花的身影。
斗南的鲜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流、交易人次已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花卉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记者任翊翔报道
畅谈感受
古滇文化 尽在一园
昨日,社长总编看昆明第二站来到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七彩云南·古滇名城和斗南花卉交易中心。
“满眼绿色之外水波荡漾,吸一口氧身心都愉快。”来到湿地公园,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屈艳枝望着滇池发出感叹。她表示,一直都很关注滇池的治理情况,如今看到水质好了很多,周边环境优良,绿树环绕,之后带家人旅游会选择昆明,再次感受这片绿水青山。
“通过这两天的走访和学习,我看到了昆明的发展速度,切身体验和挖掘了大美昆明的底蕴和内涵。特别是今天早上,我们沿着滇池从南到北,来到了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发现滇池通过这么多年的治理,现在变得特别美,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绵阳日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李霞在美丽的滇池畔留影纪念,流连忘返。
在欢乐世界观看完《古滇风云录》,又到“飞翔影院”体验5D观影,将云南各处名胜古迹浏览一番后,延安日报社总编辑孙文珍感叹“古滇文化”历史悠久,园区将其中各种要素包含在内,可观、可触、可感。她说:“今天这个参观,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震撼。我之前多次来过云南,但对这段历史还是首次接触,从刀耕火种发展到如今的文明,又将文明转变为可以实际去体验的乐园,非常难能可贵。昆明现在打造的文化产业值得学习,包括媒体的创新融合,也值得借鉴。”
“今天来到养老小镇这样的养生福地,内部设计能够满足现代老人需求的健康、田园养老生活,首创‘居家健康活力养老’的新模式,正好和昆明现在正在打造的‘中国健康之城’城市名片不谋而合。”红河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满长杰非常认可昆明提出推进云南养生养老这个概念,他认为昆明的大健康产业质效在不断提升,大健康之城打造效果也日益显现。养老小镇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促进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剂,还能促进昆明传承发扬孝道文化。
“养老小镇很好地契合了昆明健康之城的名片,经营模式很新,带有公益性质,我10年前来过昆明旅游,这次来感觉变化特别大,城市品质越来越高。”乌海日报社副总编辑尤晓雷说,通过一天的走访,感觉昆明真的很适合居住,健康之城的名片也越来越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