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刁凤云 车子驶入洱源县右所镇东湖海菜种植基地,缓缓映入眼前的是白色海菜花漂浮在水面上与矗立在旁的白墙青瓦白族民居形成一幅美丽富足的画卷。曾经受污染的土地变成了荷塘、海菜种植等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海菜种植基地。记者刁凤云/摄
海菜种植开出生态经济之花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洱海50%的地表水都来自于这里,因此得名为洱源县。近年来洱源县致力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洱海源头不受污染,如何寻找大蒜种植替代产业减少水资源、土地污染呢?
“2013年起,东湖湿地团山片区开展了海菜种植引种,现在东湖湿地片区海菜种植大户7户,加上零星种植小户,共种植海菜1500多亩。多家经销商来东湖集中收购后发往丽江、昆明以及省内外其它地区。”三江源水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志鹏说。
如今,海菜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平均亩产约3500市斤/年,年均价格约3.5元/市斤,平均每亩毛收益约12250元/年,扣除人工及种苗成本,亩纯收益约7000元/年。每亩海菜日常管理可解决1至2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面积的海菜种植极大地缓减当地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解决失地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随着海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湿地面积也不断增加,湿地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海菜种植不施用任何的化肥和农药,大面积的低产田改造成海菜塘后,减少传统种植业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大面积的海菜种植可极大限度的提升洱海上游水质。
采摘贡菊。
发展中草药材种植村民家门口就能就业
今年,邓川镇中和村围绕洱海流域污染防治,按照打造绿色食品牌的要求也同样在积极探索产业转型的新方向。站在邓川镇中和村委会百草园中草药材种植示范点的田耕上,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这里已不复几年前大规模种植大蒜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盛开的紫丹参花、贡菊以及还在生长芍药、红果参、桔梗、白芨、白术。
“保护洱海是每一个大理人的义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才是对洱海流域最大的保护。公司在邓川镇的引下进到这建设中草药材种植范点,主动担起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老百姓加入种植的行列来。”大理振轩生物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晏姣说,比起大蒜等产业种植,中草药材种植周期长、耗费精力很多村民不愿意种植。如今通过种植示范后村民看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他们也越来越支持中草药材种植积极投入到种植行列中来。
邓川镇副镇长段绍宏介绍,今年中和村163户出租总计153亩土地,同时,用工达到1500多人,村民得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得到报酬。“现在还处于种植示范期,一旦某种药材种植取得最高效益将会推广给村民种植,减少村民外出务工,愿意留在家乡依托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段绍宏说,中草药材种植最终推广还是要村民自己种植,依靠公司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建设中草药材种植示范点的目的所在。
下一步,中和村将通过此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中药材3000亩,形成规模化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以湿地公园为依托,逐步将示范基地及周边农田打造成集观光、采摘、示范、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同时,依托中和村小山坡梅子园,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观光配套设施农家乐并积极恢复治理中和村钛矿区生态,将在矿区建设药用香樟树种植基地。
杨发全发展“庭院经济”,庭院种满了重楼。记者刁凤云/摄
起胜村依托沪滇协作20万资金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产业
距县城40公里的右所镇起胜村地处天马山脉中部高山区,海拔2500—3050米,昼夜温差大。公路盘旋而上,沿途是成片盛开着花的洋芋、果实累累的松树等待采摘……传统的种植产业引领起胜村脱贫致富,然而新兴产业正在村子里萌芽。
走进村民杨发全家,庭院种满了重楼,墙角堆放着整齐的梅枝,干净整齐是这个农家小院的第一映象。杨发全今年72岁,一家三口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种植果树和养殖肉牛脱贫致富,家里种着4亩洋芋、梅树100棵、4亩苹果树,零零散散也能有3万元的收入。
原来住的是土坯房,雨天经常漏雨,小院经常泥泞不堪无从下脚。2016年,政府帮扶稳固性住房改善项目资金10多万,杨发全自筹资金8万多盖了新房。“以前不敢想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里,现在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打拼,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杨发全感慨的说道。
海拔2700米的洋芋种植基地。记者刁凤云/摄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培勋介绍,起胜村依托沪滇互助项目实施,除了大力发展梅树、洋芋种植等传统种植业,现在起胜村正在实施“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苹果50亩,在50亩苹果种植的基础上投入32万元建成223.5亩的优质苹果种植基地,受益农户达144户。此外,起胜村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为村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发展,不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方能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洱源县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探索生态种植取代效益低、污染大的产业,让保护洱海源头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可持续经济的思想牢固树立在各族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