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记者街头走访昆明垃圾分类 分类设置齐全垃圾基本乱丢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09-04 10:10:24

     昆明刮起垃圾分类的“大风”之后,不少小区、街道都根据垃圾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分类投放设施。9月3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对昆明部分道路、小区的分类投放情况进行了回访。令人失望的是,无论是小区里还是在街道上,摆放的四个分类垃圾桶依旧一片狼藉,垃圾分类意识仍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街头走访

     分类设置齐全 垃圾基本乱丢

      走访点1:西华公园门前

西福路 西华公园大门附近.jpg

     3日上午11点过,路过西华公园西福路大门附近处,看到有一编号27的北控城市服务垃圾分类亭。

     一共放置了5个分类垃圾桶。其中3个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1个是蓝色的“可回收物”垃圾桶,1个是红色的“有害垃圾”桶。

     揭开“有害垃圾”桶盖,有一个塑料袋和一点卫生纸、碎树叶,再无其他东西。旁边的“其他垃圾”桶是空的,可能已被清理过。“可回收物”垃圾桶内有一个烟盒,装酸奶瓶的塑料底座和废纸。剩余两个“可回收垃圾”桶,一个是空的,一个里面是碎纸屑。

     走访点2:广宁路和新闻路延长线交叉口

新闻路延长线和广宁路交叉口1.jpg

     记者顺延来到广宁路和新闻路延长线交叉口,这里放置了6个分类垃圾桶,分别是“其他垃圾”桶2个,“有害垃圾”桶2个,“可回收物”垃圾桶2个。

     第一个“可回收物”垃圾桶内有装鸡蛋的底板、酸奶瓶、烂簸箕、塑料袋;第二个“可回收物”垃圾桶内有竹片、破抱枕、塑料袋。

新闻路延长线和广宁路交叉口8.jpg

     第一个“有害垃圾”桶里有编织袋、塑料袋、木板;日光灯管、 破碎的镜子、编织袋、玻璃瓶;第一个“其他垃圾”内装有竹棍、包装袋、塑料袋,第二个装有篷布、编织袋。

新闻路延长线和广宁路交叉口6.jpg

     走访点3:新闻路延长线木材厂附近

     新闻路延长线上也有垃圾分类亭,只是亭上的标识被人撕掉了,从垃圾桶的标识上看,依旧是北控城市服务的。

新闻路延长线1.jpg

     这里也设置了5个分类垃圾桶。分为2个“其他垃圾”桶, 2个“可回收物”垃圾桶, 1个“有害垃圾”桶。

     第一个“其他垃圾”桶有一次性饭盒、菜叶、塑料袋,第二个里面是木棍;旁边的第一个“可回收物”垃圾桶内有塑料袋、破球鞋、菜叶。

新闻路延长线2.jpg新闻路延长线3.jpg新闻路延长线4.jpg

     第二个桶内也有塑料袋、菜叶;有害垃圾桶里有酒瓶、塑料袋、菜叶。

     走访点4:新闻路延长线公厕门前

      11:20左右,刚好遇到一辆北控城市服务的垃圾转运车前来清理垃圾。 这里设有2个“其他垃圾”桶和1个“有害垃圾”桶。

     环卫工表示,他才来上班1个月,当时这些垃圾桶就已设置好了,每天他来清理3次垃圾,从这1个月的情况看,每个垃圾桶里都是生活垃圾,居民还没有分类意识。

     走访5:环城西路沿线

     在丹霞路师专附中门口,记者看到设有三个垃圾桶,分别是蓝色桶的可回收垃圾、红色桶的有害垃圾、灰色桶的其他垃圾。其中只有“其他垃圾”的桶盖是打开的,里面装着一些菜叶、海绵、塑料袋、包装纸等垃圾。

     在环城西路上,几乎每隔200米都放置了这样一组垃圾桶。但是同样只有一个垃圾桶的桶盖是打开的。“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基本上都是看着哪个桶盖开着就丢哪个。”在师专附中门口开文具店的张老板说。

新闻路口公交站台2.jpg

新闻路口公交站台1.jpg

     记者留意到,在环城西路新闻路口公交站台背后,一个“可回收”垃圾桶里放了树叶、矿泉水瓶、荧光灯管、废纸、塑料袋等。

     小区回访

     金福园:居民想分类 垃圾桶“容量”不允许

     金福园是昆明最试点早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通过在小区设置四色分类垃圾箱,向居民发放二维码、用扫码积分的形式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

金福园小区3.jpg

     记者在金福园小区走访时看到,小区里一共设置了3个垃圾投放点,其中3个投放点都设置了可以移动的塑料垃圾桶,这类垃圾桶全部都是灰色,桶身上没有明显的分类标识。其中两个垃圾投放点除了移动垃圾桶外,还设置了四色分类垃圾箱。“这个点本来也要设分类垃圾箱的,水泥地台都砌好了,但是地方太小放不下。”小区电动车保管站的管理员黄师傅说。

金福园小区5.jpg

     在两个设置了分类垃圾箱的投放点,记者注意到,用于盛放易腐垃圾的绿色箱和用于盛放其他垃圾的灰色箱被透明胶布粘贴起来,无法打开。其中一个投放点,“可回收垃圾”的箱子里投放了旧衣物、纸板、鸡蛋底板等物品,“有害垃圾”箱子里放了一包用塑料袋包起来的电池、一部手机和一个电器插头;在另一个投放点上,“有害垃圾”箱子里投放了衣物、电池、灯泡、罐头瓶等。

金福园小区7.jpg

     但是在三个投放点的可移动垃圾桶内,垃圾几乎都是成袋投放。零散分布着玻璃酒瓶、旧拖鞋、泡沫板、快递包装袋等物品。

金福园小区6.jpg

     “刚开始小区里的居民还是按照分类投放的,后来大家的热情都不高了。”在小区做了五六年保洁的田大姐告诉记者,分类垃圾桶一般是一两个星期有专人运输一次。但是用于存放易腐垃圾的箱子根本无法消化居民的生活垃圾。“这些移动垃圾桶一天两三次都不一定拉得完。”

金福园小区8.jpg

      一位在小区住了十多年的住户也有同样的困惑。“有一次我收了一大包旧衣服准备丢进去,但是发现已经全满了,最后只能丢到小区门口的爱心捐赠箱里。”

     假日城市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3日中午12:49,记者来到昆明市高新区康宏社区,记者转了好一会,小区内的道路上并没有垃圾桶,而是在园内栋与栋之间的道路上看到四个垃圾桶,几个垃圾桶外面很脏,还没走到面前,难闻的气味就扑鼻而来。

     走上前看了看,发现两个垃圾桶内空空的,有两个已装了很少的一点垃圾,估计是早上才清运过。

     随后,记者来到高新开发区垃圾中转站,环卫工人郑阿姨说,这个片区的垃圾清运来后,可以装两车。

     “有没有开展垃圾分类了?”记者问。

     “说是要分类了,但还没有分。”她答道。

     随后,记者又来到假日城市小区,虽然小区入口处摆放着四个绿色垃圾桶,但垃圾桶上却写着“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原来只有两类垃圾桶。记者在小区外面转了一圈,看到的都是颜色相同的垃圾桶,并不是正规的四色分类垃圾桶。

     企业

     率先在办公区域实行垃圾分类

     在昆明市高新区,有这样一家企业,从7月1日起就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了。拜耳集团的总部在上海,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就要求各地的分公司也开展垃圾分类,于是,拜耳集团昆明工厂就从那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了。

     走进拜耳拜耳集团昆明工厂,办公楼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动画,旁边的墙壁上还张贴了一些宣传画。办公区域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分两种: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四楼的卫生间旁,四个漂亮的垃圾桶整齐排列着,每个垃圾桶上面还有标识,方便员工分类投放。食堂区域也设立了垃圾分类设施,这里放了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三个垃圾桶。

拜耳集团昆明工厂7.jpg

     那么,拜耳集团昆明工厂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呢?企业员工的饭菜是由专门公司负责送餐的,所以拜耳集团昆明工厂就要求送餐公司离开时把厨余垃圾运走。可回收垃圾收集后由专人来运走并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单独回收后,储存在公司的一个地方,然后由高新区环卫处运到专门的处置点。

拜耳集团昆明工厂9.jpg

拜耳集团昆明工厂8.jpg

拜耳集团昆明工厂10.jpg

     高新区城建局环卫处处长杨杰说,拜耳集团昆明工厂的不少做法值得提倡。他们会在公司内部微信群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有奖答题活动;同时,号召员工把垃圾分类带回家,让员工在家中也开展垃圾分类,然后把照片、视频分享出来,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积极创建干净、整洁、得体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

拜耳集团昆明工厂4.jpg

     据统计,该公司办公楼累计设置分类垃圾桶150个,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垃圾分类专项宣传和贯彻工作,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110册,发放《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200余册,张贴宣传海报30张。

     “云南垃圾分类倡导联盟”

     对于垃圾分类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垃圾分类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而需要公共媒体长期引导、社会机构广泛参与。

     作为云南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共媒体,本报与相关环保公益机构、物业协会、企业等联合发起成立垃圾分类倡导公益联盟——“云南垃圾分类倡导联盟”。通过媒体平台联动更多有意向的社会机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全社会更好地开展。

     接下来,“倡导联盟”将定期就垃圾分类工作策划主题报道,聚合社会力量,开展居民参与的公益互动活动;联合创作团队,设计开发线上推广的宣传、互动创意作品;联动社区,制作创意分类垃圾袋,免费向居民发放。(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孙琴霞 杨质高 张勇 实习生 邢梦芸 )

编辑:李丽朱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