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上蒋凌先生致辞。记者孙红亮/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孙红亮 9月7日下午,文达画廊主办的“画说昆明|蒋凌|一支笔下的古城记忆暨新书发布会”在彩云里创库艺术中心正式开展。展览展出画家蒋凌近300幅作品,全面呈现老昆明城的历史面貌。
“我出生于70年代初,我的家在高山铺,是旧城中心区南屏街旁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都有对老昆明抹不去的情感。”蒋凌说,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昆明记忆》系列硬笔作品,缘起于为其父亲蒋高宸先生的文章配插图。这几年画下来,累积了几百张以老昆明城为主题的钢笔画,描绘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时代中变化的昆明城,表达几代人对老昆明生活、对似水流逝的自然栖居的追忆。
市民观赏钢笔淡彩作品。记者孙红亮/摄
现在的昆明城起址于唐代南诏国的拓东城,拓东城又被称为“龟城”,寓有经久不衰之意。元代以后,昆明城在原城址上做了较大的变动,明代又被扩筑为砖城。从明清时期的城市布局来看,昆明城选址于灵气之地,北面靠蛇山,有龙脉直入滇池;东西有耳山“金马山”和“碧鸡山”相护,分别筑有金马关和碧鸡关;南面是烟波浩瀚的滇池,清朝乾隆年间孙髯翁诗云:“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其间安排,无不贯通天、地、人“三才”相通的思想,故此昆明一直是一座布局严谨、主题明确、地方文化和山川灵气相结合的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都面临着未来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矛盾,全国大小城市都实行在老城区内发展新的行政中心的规划,昆明也不例外。这期间对历史文化古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尤其是90年代初,昆明有历史记忆的老街区拆除殆尽。明清形成并延续至民国时期的昆明古城从此消失,仅仅停留在了老昆明人的回忆之中。
展览现场。记者孙红亮/摄
蒋凌这批钢笔画作品,所描绘的物象绝大多数是昆明的历史建筑。老街、老巷、老屋、老树成了蒋凌捕捉记忆的载体,青云街、天君殿巷、凤翥街、柿花桥、地台寺……记忆中的老昆明跃然纸上。
蒋凌介绍,“每一幅钢笔画的完成需要三到五个小时,其间的难度在于既要准确地还原建筑、街巷,也要恰当地艺术夸张;在梳理昆明古城历史形态和建筑语言的同时,又让画面保持松动和美感,要在似像非像间找到一种平衡。我尝试着把速写、连环画和素描的绘画技法混合起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一支签字笔,一张水彩纸,偶尔用水彩着色,去融入一种情绪,尽可能把自己带回那个时代,从开始到结束几乎一气呵成,所有画面细节,在画的过程中一并处理,完成后不再做任何调整。”
市民观展。记者孙红亮/摄
《昆明记忆》系列作品关注的是建筑的历史形态、街巷的宜人尺度,尽可能客观地表现历史的城市空间和老昆明宜居的生态环境。蒋凌说,“通过一幅幅钢笔画,我对昆明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幼时的生活记忆,让我感到我在这个城市的根扎得更深了些。”
展览开幕同时,《画说昆明|一支笔下的古城记忆》新书出版,该书的主文由著名民族建筑研究专家蒋高宸教授撰写,绘画部分从历史人文、风景名胜、市井风情、自然山水、田畴村邑等五个方面,系统地呈现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昆明古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