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为让更多普通市民了解滇池蓝藻处置的一线工作,调动市民共护滇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前,由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都市时报、昆明滇池湖泊治理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昆明“探秘母亲湖”系列科普活动之2019年“见证滇池除藻 共护碧水清流”主题公益活动举行,100余名家长娃娃走进除藻一线,开启滇池除藻科普之旅,在深入了解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的同时,发动身边人为保护滇池助力。
●蓝藻处置
今年处理藻水约1712万立方米
作为负责滇池全湖蓝藻打捞处理工作的单位,多年来,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投公司”)不断强化滇池蓝藻水华治理专业化队伍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滇池蓝藻水华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削减滇池内源污染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2018年以来,滇投公司根据历年蓝藻水华爆发的情况,总结并制定出滇池水面蓝藻水华重点防控区域,共计40片。初步形成了“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分散式处理、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实现“减缓滇池蓝藻过度增殖”“重点水域发生蓝藻水华,做到日聚日清、不堆不臭”以及藻泥资源化利用,有效“削减内源污染负荷”等工作目标。
作为目前滇池边唯一一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坐落于龙门村的龙门藻水分离站在每年的滇池蓝藻打捞处置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19年5月31日至9月5日,累计处理藻水约554万吨,生产藻泥约7876吨;出水211万吨,出水水质主要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此外,可移动式藻水处理装置(藻车)、高压控藻船、曝气船、水平型灭藻器、固定式涡井平台、高效除藻船等蓝藻处置“利器”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滇池蓝藻处置的效率。今年,滇投公司已累计处理藻水约1712万立方米,生产藻泥约1.3万吨。
监测数据显示,蓝藻水华爆发频次、规模、持续时间等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截至目前,今年滇池蓝藻出现重度富集天数1天,中度富集天数1天,与2018年度相比,中度及以上富集天数同比减少2天。
●实地探访
亲眼见证绿色藻水变清澈尾水
当日上午9点,参加活动的市民来到大清河入湖河段蓝藻打捞处置点。“蓝藻打捞处理车是怎么运行的?一天能处理多少藻水?经过处理后出来的藻泥可以干什么?”一到现场,大型的蓝藻打捞处理车、蓝藻打捞处理船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家长和孩子们围着工作人员不断提问,对每个问题,工作人员都进行耐心讲解,现场俨然一个科普知识的“小课堂”。
随后,参加活动的人员来到龙门藻水分离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对整个滇池蓝藻的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了解,亲眼见证了绿油油的滇池富藻水如何变成清澈的尾水。“哇,没想到经过处理后,原本绿绿的藻水能变得这么清澈。”在龙门藻水分离站的出水口处,看着缓缓流淌出的清澈尾水,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经过检测,龙门藻水分离站目前出水的主要指标已经达到《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在距离出水口不远的桌子上,摆放的进水、出水、藻渣、藻泥、蓝藻有机肥这5个玻璃杯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这杯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呀?”孩子们围在桌子面前好奇地询问着。“这些都是滇池蓝藻经过龙门藻水分离站处理后产生的藻渣、藻泥,最后都可以做成有机肥用于种树种花。”工作人员表示。
●市民感叹
滇池治理真不容易
“今天的收获很大,原来滇池蓝藻要经过这么多的处理工艺,最后变成了清澈的水。我觉得从事蓝藻打捞处置的叔叔阿姨们真伟大。”——今年8岁的杨懿瑞说。
“这次活动让我和孩子收获很大,第一次看到滇池蓝藻处置的整个流程,全程都很好奇。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能够经常举行,让普通市民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市民郭佳表示。
“以前,对滇池蓝藻的治理工作了解很少,原以为政府投入的钱就只是靠人工打捞一下,通过今天的实地参观,才发现滇池的治理是下了功夫的,各种高科技的设备都已经用上了。这次的公益活动不仅让普通市民直观地了解了滇池蓝藻处置的整个流程,也让人们认识到滇池治理工作的不易。”——市民杨先生感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