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一位名校长的生态教育梦
云南日报    09-10 15:31:31

几乎每个清晨,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都会准时来到校门口,和送学的家长们打个招呼,与孩子们互相行礼。孩子们的笑容,让他感到充实而满足。

2007年,杨立雄来到正在筹建的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从“一张白纸”开始,将他的生态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倡导生态立校,校园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荫,四季鲜花不败;推行生态教育,不以分数和名次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追求的是孩子们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经过12年的不懈奋斗,这所学校伴随着“绿水青山”成长,而生态教育的理念也传播到许多城市和乡村学校,成为中小学教育里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生态立校

丰富孩子们的生命底色

一入校园,仿佛从百草园踏入了三味书屋。

学校利用小地块建起生态小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才艺;遍布校园的小书吧,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品书香;百草园、滇池农园和石斛园,拓宽了大家学习的空间,滇池草地课程、滇池花园课程、滇池牧场课程,拓展了孩子学习的内容;推开教室窗户,满眼都是绿色……

“不仅要建设好学校小环境,还必须自觉融入区域大环境”,昆明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的师生终日与滇池为伴,与滇池的山、水、林形成了息息相关的自然联系。从滇池的自然生态历史变化中,学校也得到了教育启示,即:滇池需要纯净,教育也需要纯净。滇池需要纯净,才能重现青山绿水;教育需要纯净,才能创造美好未来。于是,杨立雄在其专著《生态文明与生态学校建设》中写道:“打好滇池这张牌,做实生态这篇文章,才能办成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品牌学校。”

依托区位优势,学校开展了许多和滇池有关的研学课程及实践活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度假区实验学校自主研发的以“滇池”命名的学校课程体系。2018年,“滇池”系列课程正式开课,校园课程体系跨入3.0时代。

如果说课程体系1.0时代是指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国家课程;2.0时代就是学校开设的各类各门选修课;那么,3.0时代则是通过围绕“滇池”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兴趣,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广泛开设的选修课。

“滇池”课程开课后,学生的课程更丰富了。语文课,背诵关于滇池的诗歌,抒写心中的高原明珠;数学课,以“滇池”为元素作为练习题;生物课,以滇池的生物链为蓝本;美术课,到滇池边写生;音乐课,唱和滇池有关的歌……通过逐步实现课程的“滇池化”,拓展了学生学习方式,使课程更加接近学生发展需求,更加贴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校园建设的方向。

当前,度假区实验学校已建立一套“滇池•生态”课程体系。科技人文对应滇池“水”课程,道德品德对应滇池“土”课程,行为习惯对应滇池“木”课程。在这套课程体系下,不但有用全英语教学的数学课、英语科学综合课、语文德育渗透课等,还有通过学科交叉点拓展,开设的滇池人文行走课程、茶艺课程、水培植物、立体种植课程等,这些课程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备受学生喜爱,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孩子们的生态意识和家国情怀。

生态教育

让学习成为幸福的事

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在杨立雄看来,生态教育就是要摈弃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拒绝不择手段的发展,保护好教育生态,帮助学生度过完整幸福的校园生活,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句话,从建校之始起,就是全校师生共同的发展愿景。

杨立雄介绍,“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就是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在这里,许多细节体现着“匠心”:教室取消了讲台,变“教室”为“学室”,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545”生态课堂教学规范,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师生问答、学生练习、电化教学等具体指标。学校不设教务处也没有政教处,取而代之的是“课程管理中心”与“雅行教育中心”,创造性地提出雅行教育,用一张亲情记录卡记录学生每天“亲情作业”的完成情况;每周一次的班级“清点心灵”活动,创新德育方式,培育孩子们举止更高雅、言谈更文雅、形象更典雅了,使女孩更有淑女气质、男孩更具君子风度。

从2008年开始,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个性课程,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学校的作业任务不是很繁重,孩子们基本都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班级作为他们展示特长的舞台。喜欢音乐的同学组织小乐队、合唱队;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自编、自排舞蹈参与班级表演;喜欢美术、书法的同学,教室就是他们的展馆;喜欢体育的同学可以自行组队参加篮球赛……

一个学生的父亲在毕业典礼上感慨:“这种多样化、多元化的生态教育,就是立足于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同的成长速度和成长轨迹,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性成长,将来可以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姚明、周杰伦、韩寒,拥有他们各自的精彩人生。”

生态评价

让小草和大树共生共荣

“在自然界里,大树和小草共生才是理想的生态。如果老师和家长尊重事实和规律,心态放平和些,因人施教,小草虽然不能长成大树,但会更茁壮。如果不顾自身实际都以‘大树’为目标,也可能连‘小草’都做不好”。秉承这样的理念,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推行了“生态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隐性方面的评价,而对成绩考核方面实行生态底线评价。

杨立雄认为,学生考试的分数、班级和学科的成绩,这些数字是客观必然的存在。考试本身没有错,分数本身也没有错,关键是人们对考试的认识和看法。对分数的看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比如,如果某个学科的考试总体平均成绩在80分,那么对于80分的班级和教师,同85分、甚至87分的班级和教师,我们认为是处于同一条生态水平线上。同样,如果某个学科的检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平均水平在80分,那么其他83分、85分,甚至87分成绩的学生水平都处于同一条生态水平线上,这条线就是生态评价的底线。”

树立了生态评价底线的思想后,就不再攀比1分、2分,日常教学就不会死记硬背,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思维、想象、创新。面对家长关注的期末检测成绩水平这一热点,学校的态度是不回避、不强化。始终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将班级考试成绩在教职工大会公布、学生考试分数不在家长会排名,教师任教学科成绩不与绩效“挂钩”。“三不原则”缓解了师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内生动力,不仅得到了老师、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执行“三不原则”以来,度假区实验学校的检测成绩始终居于昆明市优质学校的前列。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生态文化”“生态课程”“生态德育”等生态元素汇江成海,“生态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成为了在全国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无论是在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习期间,还是作为“名校长工作室”的领头人,杨立雄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广“生态教育”理念,希望能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目前,云南省已有16个州市、97个县、3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老师前来观摩,学会用生态的思维、视角来审视、改进教学及管理行为,让“生态教育”的种子播散得更广更远。(云报客户端 记者谢炜 李喜翠)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