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办学:教育生态哲学与纯净育人实践
●生态校园: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最美的姿态
●生态教学:生命的互融成就了成长
●生态引领:云南教育的高位引领,纯净育人的追梦者
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一个生态教育花园。建校之初,学校提出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经过12年的实践,这样的生态目标已经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
2019年秋季新学期,17名课题组成员,历时两年完成的市级课题:“遇见滇池美好未来”——《滇池课程体系构建与生态实施的研究》正式结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而是度假区实验学校多年来关于生态教育的追求以及用课程落实纯净育人的沉淀思考和总结,同时也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价值引领、思想引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挖掘滇池特色,建设“校园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实现了课程内张力以及滇池·生态课程的品质蜕变与升华。
课程:以滇池+生态为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道: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国家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在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看来,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本质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教改,改到深处是课程;课改,改到实处是课堂。
从建校之初,度假区实验学校就立足生态教育,允许学生“慢成长”,用生态价值引领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校园生活。
“学校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应该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而滇池+生态的课程设计也秉承了学校一贯的生态教育理念,并与国家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系统性整合,希望能探索出一套真正对学校有引领作用的新课程体系。”杨立雄说。
2001年至2011年,学校制定了“545课堂教学标准”,2012年至2016年,学校形成凸显区域教育特色的自有品牌三度课程结构。如今,度假区实验学校的课程构架已经发展到了3.0版本,即用“滇池+生态”作为学校课程的品牌价值核心,培养具有生态纯净心灵与国际跨界学识的学子。可以说,一切水到渠成。
通过课题立项,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致力于让学校课程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教育品牌,这样的探索,在昆明,在云南均不多见。
内涵:木土水课程构建网状体系
“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 是度假区实验学校坚持的办学理念,如何让学校理念转化为师生易于操作的实践性课程?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让学校逐渐找准了方向,搭建了一个以滇池符号为载体的创课空间平台,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德育活动等课程价值重新构建,使之在学校层面上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
通过深挖滇池课程文化后,课题组最终构建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的滇池木课程、 滇池土课程和滇池水课程三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织就了一张滇池·生态课程体系价值网。
木课程,契合的是学校育人目标——现代性,主要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着手,延伸的是课程深度;
土课程,对应学校育人目标——生态,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用大地的包容与厚重,培养孩子的厚德与坚韧。
学校育人目标的国际性,科技人文,对应滇池“水”课程,蕴含跨越大洋、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借鉴吸收。
每一个学段,每一类课程下,又细分成了基础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个性选修课程、红嘴鸥德育课程、环境氛围课程和滇池研学课程,形成了课程共创共生、共享共育生态循环体系雏形。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引领下,学校创新成立了“飞鱼杯”游泳队,游泳运动蓬勃发展。2017年被评为昆明市游泳项目体育传统学校。2018年起,初中一年级开始面向全市招收游泳项目体育特长生。截至今年,学校在市级游泳比赛中共计收获金牌14枚、银牌10枚、铜牌12枚。同时学校游泳普及率也大幅度提高,从2018年的413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391人次。
实验学校师生都记得2019年2月17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程连元在昆明市两会上谈滇池的金句:“交给下一代时也要可以游泳”。今天孩子们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明天到清澈的滇池里游泳。
课堂:打开教室边界 滇池特色弥漫
“学校在滇池湖畔,滇池在学校中央。”每天清晨,学生会在“滇池”实景微缩景观畔,诵读名家经典,波光粼粼、扬帆点点,是孩子与滇池母亲诗意般的对话!
“滇池”形象展览室里,有蓝天、 海鸥和滇池实景微缩沙盘,滇池流域和山脉的特征一览无余,滇池元素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更直观地呈现在了师生的视野中。
通过课题研究,度假区实验学校把滇池文化的学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让滇池特色弥漫校园。
学校小学部深入开展滇池研学活动,通过滇池行走、探秘滇池等活动,走进郑和故里、研学捞渔河湿地、行走草海大坝,让滇池文化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
初中部的孩子们,则通过湿地管护职业体验、保护滇池志愿者、滇池放鱼等活动,在参与中感受不一样的滇池文化。
滇池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成为实验学校课程品牌建设的一个标志。
2019年,学校开设滇池生态选修课共计79门,门类丰富,样态多元,让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特色选修课包括滇池·生态共生课程和滇池生态实践课程两个大类,其中,民族服饰小模特队、滇池坚毅小海鸥,已经成了学校响当当的品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除了滇池,目前,生态的整体思维也已经自然浸润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走进度假区实验学校,校园处处是课堂,万物皆为师。利用校园小地块建起的生态小舞台,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才艺;遍布校园的小书吧,让学生随时随地品书香;时令鲜花开得正艳,山楂树上果实累累;菜地里新鲜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小鸟,山羊、孔雀和师生亲密相处。在度假区实验学校里,人人都是生态教育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问卷显示,滇池生态课程体系的实践运用,87.94% 的教师认为课程建设对学校特色品牌发展有很大作用;75.18%的教师认为对教师个人专业提升有很大好处。
学校在昆明市“三名”工程的推进中,营造出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形成国家、省、市、区、校的名校长、名师工作室集群,国家级杨立雄名校长工作室,“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隋晶名师工作室,“春城名师”倪方友数学名师工作室、“春城名师”张莉敏语文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
2019年中考,学校取得优异成绩:一级一等完中录取人数达43人,占比20%,500分以上同学占比44.55%,高分段人数与2018年相比显著增加。
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杨志成来到度假区实验学校后,感慨地说:“走进学校,无论是校园的生态环境,还是教室的生态课程;无论是学校的生态文化,还是教师表现出的生态管理,都让我感受到学校生命本真回归的教育,感受到生态教育的气息。”
杨立雄校长表示,目前,学校已经把“滇池·生态”课程体系课题研究成果列入每个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大纲中,真正让课题研究成果落到一线课堂教学,让生态教育理念入脑、入心。记者杨世玥报道 度假区实验学校供图
课题验收评审专家观点
昆明市教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庭辉:课题研究成效突出:
1.课题从理论到实践,是精神文化的大餐,较好地落实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代教育2035。
2.课题研究开放多元,思路清晰,课堂实践扎实,成果丰富多样。
3.滇池“木”“土”“水”生态课程体系理念、目标、素养横向融合新颖。
昆明市教科院副院长谢家放:
1.课题是小课题有大文章,围绕本土本乡的“滇池”,在同质化学校下,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2.课题从策划到实施,研究过程扎实,教师行为与学生表现,真实且成果丰硕。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为打造一所全省、全国最有特色的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革云南省委副主委、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朱燕:
课题选得太好了,具有时代性。与滇池治理、湿地建设、市民河长密切相关,意义重大。学校用生态教育理念课程,有温度地挖掘老师和学生身上的潜力和特点,激发内生动力,理念很新,敢于尝试,课题团队非常强。(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