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很多人正在享受午饭后的休闲时光,但对于刘宇来说,却并不轻松。作为昆水集团下属通用水务管网维护部的一名管道维修工,刚吃完午饭的他,还来不及休息,就接到了一通抢修电话。挂断电话后,他匆匆拿上自己的装备,就与队员一同冒雨奔赴抢修现场。
刘宇与同事在维修现场
抢修的地点位于昆明市官渡区中营村,夏季恶劣的暴雨天气,无疑给他们的抢修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到达抢修地点时,已经有部分维修人员在挖掘路面准备抢修,由于雨来得突然,大家还来不及穿上雨衣,就开始了维修工作。
维修人员正在勘查漏水点
挖路、铲土、排水、检查漏水点、维修损坏的管道......抢修的过程在普通人看来又脏又累,但刘宇和他的同事们都习以为常,耐心细致的完成好每一个环节。经过几个小时的抢修,中营村的居民们终于恢复了正常的用水,管网维护部的工作人员成功完成了此次维修任务,直到此时,大家才有了休息时间。
23年坚守 只为心中的那份责任
“我96年来到昆水集团工作,到现在已经23年了,虽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但我一点都不觉的枯燥,可能就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心中的那份责任感吧。”刘宇说道,“如果你不尽快去抢修,这些居民的日常用水就会受到影响,管道维修本来就是我们的工作,管网维护好了,不仅是完成好了我们的工作,也是想让这些受影响的居民早点恢复正常的用水”。
刘宇向居民说明现场情况
23年来,刘宇每天都必须保持24小时待命的状态,就算是深夜,只要收到需要抢修的消息,就要及时到岗。无论多恶劣的天气,都要保证及时完成抢修任务 。为了不让水表造成不必要流失和防止资源浪费,每一次的抢修他都很重视,抱着当成做自己事的态度去完成维修任务,为的就是不给受影响的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么多年来,让刘宇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2016年冻灾的时候。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加上人员不足和机械设备不够先进,这些都给他们的抢修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如今,他的团队从曾经的几十名管道维修工发展到了130多名,维修设备也比曾经先进很多。“管道维修工作是需要团队配合完成的,光靠我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就是因为大家的支持和共同的信念,我们现在的工作才能越来越高效和高质。”刘宇说道。
23年变迁 成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见证人
刘宇每天的工作都是从接受工单派发开始的。技术人员在整理好维修信息后,再分别派发到大家的手上。因为昆明市人口越来越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天接收到的工单平均都有80多个,而最多的时候一天会有200多个工单。“起初这些工单都是纸质的,有些时候抢修信息太多,就会造成派发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刘宇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专门的工单管理系统,抢修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发送到维修人员的手机上,这样就方便多了”。
工作人员正在派发工单
“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工单派发比以前方便了,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有了进步,比如制度、设备等等。”刘宇表示,“从前去抢修,大家都是蹬着三轮车去的,但是现在有了抢修专车,路上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保证我们能更高效的完成任务。”
作为奋战在抢修一线的维修工,这么多年来工作模式的改变、抢修设备的进步、信息的数字化和规章制度的调整,他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越来越高的工作效率,不仅让他能更好的服务群众,也让他成为了一位行业发展的见证者。
23年成长 积淀出属于通用水务人的独特文化
“管道维修其实是一项对外服务工作,我们的工作本质其实就是服务好群众,他们的满意度也是我们工作完成得好与否的一个指标。”刘宇说。
刘宇正在工作
走入管网维修部的党员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挂满墙壁的锦旗,都是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刘宇和他的团队工作的认可。由于他们对待工作负责的态度和不断进步的工作模式,大家对他们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年上升,这也让这些管道维修工们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部分锦旗
作为回馈,近年来通用水务公司积极举办了进社区互动、下乡扶贫、公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群众满意我们的工作,我们举办这些活动,既可以达到宣传效果,又能对大家的认可表示感谢。”刘宇表示,“我们还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遇到抢修工作,先锋队成员们都积极冲在抢修的第一线,为的就是能更好服务群众,这些活动已经持续举办很多年了,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一种文化。”
正是因为这23年渗透着刘宇辛勤的汗水的经历,不但让他成为昆明城市用水维护网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更是成为昆水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历史书”,见证着自己的的成长,也见证着昆明自来水行业的变迁,在昆水不只有刘宇,还有像他一样在各个岗位上为昆明供水事业默默奉献的无数“昆水人”!(昆明信息港 记者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