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非遗云南】独龙族:日可当衣,夜可当被,着彩衣,织“彩虹”
云视网    09-21 10:23:09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

今天出场的是

独龙族

方圆1994平方公里的独龙江乡

偏居祖国西南边陲一隅

深谷悠远、峰峦叠嶂

风景极美

越过莽莽高黎贡山,独龙江两岸

竹篾屋、木垒房建在山坡地上

一个耳缀铜环身披七彩麻衣的民族——独龙族

依山傍水,安居乐业于此

独龙族闪图1

走进独龙人家,跃入眼帘的便是摆在床上、铺在柜头、挂于墙壁的七彩独龙毯。结实耐用的独龙毯在独龙语中叫“约多”。它日可为衣,夜可当被。传统的独龙毯由麻料织就,颜色鲜艳。

重大节日时,人们常常裹身为衣,穿时多从后背斜围向胸前,左臂袒露而右肩拴结,寓意“幸福美好生活”,独龙毯也因此成为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独龙族闪图2

独龙毯起初多由染色的麻线织就,因为麻线质感粗糙,现在也用柔软的棉线纺织。因独龙毯的用色大胆鲜丽,人们身着七彩独龙毯时就好像把彩虹披在了身上,所以独龙族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普秀香,是独龙族传统手工艺织布州级传承人,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是普秀香的家乡。1976年出生的她,没有念过书,通过自学能看懂简单的汉字。这个擅长独龙毯织布技艺的女子,从15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织布技艺,至今已经坚守了28年。

微信图片_20190921001103 拷贝

手艺精湛的普秀香,麻利地取出木筒、竹片等纺织工具,双手灵巧地来回穿梭织布线,一行行呈竖条状的七彩织布就成形了。织就一床完整的独龙毯要经过剥麻皮、纺线、纹线拴综、提综、引纬等十几道工序,但在普秀香居住的巴坡村,七八十个妇女都会这门手艺,织布是当地妇女的一项日常活动。

曾经,独龙族人民饥寒褴褛,远离现代生活。

微信图片_20190921001033 拷贝

如今,遥远的独龙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4000多独龙族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8年独龙江乡率先全县脱贫。独龙族“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阔步迈向小康。

短短几十年,独龙族同胞从原始社会末期“直过”到整族迈向小康,创造了一个人口较少民族时代变迁的奇迹。跨入新时代的独龙江乡,生态芬芳、民生幸福。

奇迹般巨变的背后,正是党和国家的无限关怀、社会各界的真情帮扶和独龙族干部群众的顽强奋斗。

微信图片_20190921001055 拷贝

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群众回信,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传遍大江南北,独龙江沸腾了。“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独龙族干部群众再一次迸发出磅礴干劲。

微信图片_20190921001042

普秀香回忆,在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整族脱贫的那一天,全村人集聚在村中载歌载舞,欢欣鼓舞。

今天的独龙江,绿水青山,生机蓬勃,极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雏形。

独龙族人靠勤劳的双手不仅织出了“七色彩虹”,更织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由云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光明网和云视网联合摄制、出品。共有16集,于9月9日开始在云视网、云南手机台、云南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每天1集,敬请关注!(云视网记者  陈欣/文  和民/图)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劳学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