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省教育厅回应“择校热” 明年秋季招生力争100%电脑摇号
春城晚报    09-30 09:21:18

9月28日上午,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对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部分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8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位列席会议的省人大代表围绕“十三五”规划基础教育指标完成情况、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财政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提升、“择校热”“入园难”等问题先后提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对所提问题逐一作答。

现场问答摘录

能否顺利完成“十三五”预期目标?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政红: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至今已时间过半,请问“十三五”规划中基础教育部分的指标完成情况如何?有哪些难点、如何应对?

副省长任军号:“十三五”以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义务教育得到较大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得到稳步发展,特殊教育得到不断壮大。但受发展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有较大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坚决扫清有碍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的“拦路虎”,抓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切实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3个重点。在全省未建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100个乡镇各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统筹协调各方资金,对普通高中改扩建和新建增加学位进行校舍建设基本成本补助。

如何保障对基础教育的有效投入?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拉玛·兴高:昆明市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投入151.67亿元,占GDP的比例仅为2.91%,其他州市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如何保障财政资金对基础教育的有效投入?

省财政厅厅长张岩松:2016年-2018年,全省财政教育投入累计达到4066亿元,2018年突破1000亿元,达1077亿元,除职业教育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幅13.26%,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长12.65%,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幅18.04%。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7.5%左右,且逐年有所提升,是全省财政支出最大的一个项目。同时,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左右,比国务院要求的4%高两个百分点,在全国也保持较高的占比水平。

昆明市财政教育支出已经达到20.6%,比全省的比重高出近3个百分点,但仅占GDP的2.91%,确实需要进一步压实多方面的投入责任,确保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如何解决“择校热”?

省人大代表、昭通市彝良县第一中学校长周德选:近年来“择校热”一直是人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也经常遇到要求帮助解决择校的事情。昆明和州市州府所在地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解决“择校热”?

省教育厅厅长周荣:“择校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性,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为此,省教育厅主要从4个方面入手缓解“择校热”。政策保障方面,我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督促各地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通过单校划片、多校划片、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方式组织学生入学,努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机会均等。持续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自2016年秋季开学起,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部取消“三限”政策,停止招收择校生。严禁普通高中招收借读生,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坚决制止违规跨区域争抢生源、有偿招生和虚假招生宣传。严禁违规招生,严格执行“籍随人走”的规定,严禁“空挂学籍”。

还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改革。由于竞争更为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更高等原因,城区择校意愿更为强烈。因此,在昆明主城区为代表的重点地区,加大宣传力度,确立正确舆论导向,深入摸底调查,掌握义务教育阶段户籍生源情况,开展预登记,摸清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政策上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划片”招生入学政策,全面实行阳光招生。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力争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实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学校统一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100%电脑摇号随机录取。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

此外,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减少学生择校冲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名校融校、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对口帮扶、结对发展等形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县域内在编在岗的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进行交流;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同时,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和参评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通过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减少家长的择校冲动。

最后,还要将优质高中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增加薄弱学校学生升学机会,增强薄弱学校招生吸引力,引导小学毕业学生选择“非热点学校”,减少择校行为。(春城晚报 首席记者宋金艳)

编辑:陈盈盈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