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寻甸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盛开
昆明信息港    10-09 08:29:55

昆明信息港 (昆明日报记者任翊翔)撒下团结进步的种子,开出民族繁荣的花朵。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发展长河中,汉、回、彝、苗等25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结下深厚的友谊,形成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搬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穷貌。全县各族儿女同步脱贫,一个都不能少。自寻甸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机结合。面对民族地区艰巨的脱贫任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团结进步,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使脱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寻甸县委、县政府用优异的成绩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加强民族立法工作

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繁荣发展

1935年4月30日,朱德总司令命令红军宣传队在寻甸柯渡镇写下“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标语后,民族团结平等的思想就深深扎根在寻甸各族群众心中。

1979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出了民族团结硕果,先后于1994年、1999年、2009年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被国务院防范办授予“无邪教示范县”荣誉称号,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今年10月1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大智立法、中智治人、小智治事,《条例》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法治是民族工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保障和规范民族工作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条例》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来的第一部单行条例,填补了寻甸县单行条例制定工作中的空白,同时标志着寻甸县地方立法步入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为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寻甸县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促进寻甸因地制宜地运用立法手段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寻甸县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决胜全面小康,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和实现跨越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实施易地搬迁 

少数民族同胞搬进新房过上幸福生活

“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时强调。

在寻甸,曾存在着这样的村落:祖辈背靠大山生活。地质灾害频出、没有形成产业。守着大山,村民生活难以为继,搬出去,成为“拔穷根”的唯一方法。

“我根本没想过这辈子还能走出大山,住进宽敞明亮的独栋楼房,新村子交通便利,方便外出打工,还有自己的耕地、鸡舍,让我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希望!”2017年10月10日,寻甸县塘子街道小海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新居落成入住仪式上,村民苏绣兰激动地说。

距离搬迁已经过去近两年了。再到小海新村,一栋栋独户楼房绘着苗家风格壁画。村内宽敞干净的硬化道路,各种鲜花绽放在村道两旁。配套建设有村民活动室及小广场、公厕和垃圾房,安装了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绿化美化规范整洁。美丽的小海新村沐浴在浓郁的苗乡文化氛围中。

小海新村搬迁村民共33户、114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苗族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项目的实施,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后村,搬迁到了距离10公里外,无地质灾害、交通便利、植被茂盛、水源丰富,适合生存发展的小海新村。

而在距离小海新村约40公里的金所街道草海子村委会额秧村原来是个远离市场又缺乏发展动力的省级贫困村。2015年,这个纯彝族村人均纯收入仅1560元,全村255户81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8户716人。

自精准扶贫推进以来,寻甸整合资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额秧村通过统规统建,搬迁安置255户818人,户均100平方米,村内村民活动室、民族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实现了从“穷窝窝”到宜居乡村一步跨越。如今,宽阔的水泥路铺到全村各户,一栋栋二层小洋楼整齐排开,一个个种植大棚点缀田间……

从茅草屋到新洋房,从吃不饱饭到家家有收入、有余粮,类似小海新村与额秧村的蜕变在寻甸并不少见。寻甸县各少数民族村落在易地搬迁的同时充分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目前,寻甸县23个易地搬迁点已建房976户、搬迁入住3669人;13个宜居农房集中安置点搬迁入住1039户。通过争取专项扶持,整合各类资金,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特色镇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9个、民族特色村1个,55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示范点。13个安置项目中,其中26个为少数民族村落,分别有13个彝族村、12个苗族村、1个回族村。

活跃传统民族节日文化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8年9月15日,“寻甸县2018年花山节暨第二届摸鱼节”在塘子街道小海新村启幕。身着苗家服饰等互动活动,以及崭新的遍布乡野的新建楼房,向游客展示这个苗族小村独有的民俗风情和新农村风貌。

今年6月3日至10日,寻甸县在县城体育中心举办“欢度2019年开斋节文化经贸十大系列活动”。各民族一起品尝“开斋宴”,欣赏回族歌舞,既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感情交流,又促进了商贸经济发展。

各民族节庆百花齐放,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近年来,寻甸县依托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人文特色,重点打造出花山节、开斋节、火把节等极具寻甸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将每年6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确定开斋节、火把节、花山节这三大节日举办当周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举办当日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日。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统一制作了宣传画、宣传手册、宣传标语、宣传资料、宣传片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效果。旅游节庆活动逐渐规模化、品牌化。如今,寻甸节庆已经成为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展现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精神风貌的旅游名片。

“做好民族工作要抓好民心工程、增强民族团结,同时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寻甸县民宗局局长马加权说。一直以来,寻甸县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各项成果遍地开花。

全县120个美丽乡村建设,57个涉及少数民族村落;35个易地搬迁村落中有26个是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少数民族脱贫工作和易地搬迁,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医疗保障、人居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经过不懈努力,寻甸全县52116人稳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5%,各项脱贫指标数据在全省名列前茅,并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8年12月,国家民委官方网站正式公布寻甸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民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大幅改善,寻甸县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