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哨村干净的村内环境。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莹 通讯员毕正怀 吴慧芳 近来,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双哨社区党总支书记易加荣心中藏着一桩喜事,他准备等一切程序落定再向村民们宣布——原小麦地、中良子、 安家屋基、曹家沟4个居民小组易地搬迁的集中安置地即将正式组建一个新的村民小组,并有新的名字——新哨村。眼下,村民住新房、居新村;而在“新哨”名字的背后,是村民对“新”生活的更多期盼。
目前,新哨村更名正等待民政部门的最后审批。“其实,村民对‘新哨’这个称呼已经很熟悉了。”易加荣说。从2016年底易地搬迁全部完成,安置地不仅排排新房整齐明亮,还硬化了道路、 装上了路灯,配有活动广场、休闲凉亭、环卫绿化等设施。双哨社区一直有“上哨”“下哨”,村民间就把这片崭新的安置地叫做“新哨”。“大家都说散步要去‘新哨’、跳广场舞要去‘新哨’、坐班车要去‘新哨’……慢慢地,这个名称就在村民间传开了。”
崭新民居。
时间回到4、5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老村环境是不会让人想跳广场舞的。今年46岁的孔得平一家5口过去生活在中良子老村的土房子中。“以前村里全是土路,平时尘土飞扬,雨下大点人背马驼都难走。”比道路更令人担心的还有村民的房屋 ,历经几十年风雨的土房子地基下沉、墙体开裂严重,“墙上的裂缝大到可以把整个手臂伸进去,下雨天房顶还会漏水。”
2008年,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对双哨社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确定了小麦地、中良子、安家屋基三个居民小组为地质灾害滑坡点,建议进行整体搬迁。2015年10月,西山区启动双哨社区搬迁点新房建设,并于2016底全部竣工,新村共有104户、293人。
如今,孔得平一家老小搬到了新哨村近300平米的新居中,新房建得结实牢固,宽敞的客厅、厨房,就连2个孩子都分别有专属自己的小天地。
易地搬迁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将过去“隔山而居”的几个村小组集中在了一起。农户间沟通联系方便了,几个村过去零星散布的耕地也得以集中管理,总量达1700亩的优质耕地为新哨村创“新”收提供了机会。
2017年,西山区现代苹果种植示范园建设在双哨社区启动,项目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苹果种植技术,计划建设一个生产技术、经营模式均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苹果产业示范园, 打造成为优质苹果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再完成土地平整、配套水网等筹备工作后,今年7月,首批11.5万余株苹果苗完成种植 ,目前正茁壮成长中。
苹果种植示范园。
现代苹果种植示范园项目总占地726.05亩,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新聚合的新哨村小组。
易加荣介绍,由于海拔、地势较高,双哨社区耕地作物以玉米、土豆及蔬菜等为主,每亩地年收入1000元左右;遇到干旱等极端气候,就会减产或停产。苹果园项目启动后,村民不仅可获得每亩地每年1200元的租金,劳动力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还可以进城务工,或是就近到苹果园打工,一年下来增收明显。
新种植的苹果正在精心管养下成长。
再以家中有8亩地的孔得平一家为例,2017年,靠种玉米、蔬菜,加上他在外务工,全家年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苹果园项目启动后,他家光地租每年可收得9600元。不种地了,孔得平在外搞运输,收入可观;空闲时与妻子一起到苹果园打工,每天也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如今,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余元,比之前翻了一倍。
据了解,目前,苹果示范园整体布局已基本完成,力争明年挂果率达10%,第4年进入丰产期后,每亩产量4吨至5吨,亩产值可达 7.5万元。未来,苹果示范园种植的优质苹果将远销海外,同时,不同品种苹果形成了每年长达4个月的采摘期,也将为双哨社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庄及乡村旅游提供无限可能。
海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毕虹介绍,目前,海口街道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为农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以双哨社区苹果示范园项目作为产业振兴瓶颈的突破口,实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整个片区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