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苗2019”专项行动于今年3月至11月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部署展开。“护苗”网络安全教育进课堂,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掌握网络安全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教会孩子们学会正确利用网络,比让他们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更重要也更有效。”近日,在江西省金溪县对桥小学的一堂网络安全课上,来自腾讯的“网络安全课”高级讲师舒梦莹说道。
据了解,“护苗2019”专项行动于今年3月至11月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部署展开,着重强化网上网下两项整治,查办涉未成年人的“黄”“非”案件。
留守儿童缺乏指引,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00后”“10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据舒梦莹介绍,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网络生活中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指引,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安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9月至12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将按计划在10余个省份的重点乡村留守儿童地区举行“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活动。对桥小学就是其中的一站。
课程之初,舒梦莹做了一个调查,请认为网络是好或是坏的同学分别举手,结果两次提问全班无一人举手。在被询问网络的坏处时,孩子们争先恐后答道“有时候在网上充完钱对方就不见了”“有坏人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等。
舒梦莹课后解释道,很多孩子对网络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整体上存在一种“网络很坏”的偏见。舒梦莹认为,网络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可避免,只有更加全面、更多地了解网络,才能真正提高孩子们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抵御能力。
舒梦莹还在课堂上特别提到,在网络上和实际生活中对其他同学进行言语或肢体的攻击都是霸凌行为,受到霸凌的同学应该及时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
网络家庭教育是一片“真空地带”
教育孩子正确利用网络,家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陪伴,爷爷奶奶又与互联网存在鸿沟,使得乡村留守儿童的网络家庭教育是一片“真空地带”。
对桥小学的多名学生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平时上网没有人管,每天上多长时间网都是“自己管自己”。郑同学说自己每天上网40分钟到一个小时,上网主要是玩“斗地主”等游戏,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从来不会过问自己上网的事。
舒梦莹介绍,今年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课题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素养水平和个人性格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等均存在紧密联系。但在乡村地区,家长缺位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依靠老师和同伴。
据了解,今年9月至12月,由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指导,腾讯团队会同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陆续走进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山西、宁夏等10余个省份的重点乡村留守儿童地区,针对中小学生、家长及老师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授课,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减少他们遭遇网络侵害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网络安全课”自2017年开展以来,涵盖了“保护个人信息”“谨防网络诈骗”“拒绝网络欺凌”“远离不良信息”“抵制侵权盗版”等内容,并结合网络安全新形势和乡村儿童教育特点,针对性开发了“生命安全教育”“正向价值观传播”“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合理用网”等内容。(南方网 作者马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