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到来,各路商家尤其是电商即将展开一场“血战”,以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说服消费者乖乖掏钱。许多明星成为各电商“双11”有关活动的代言人,以流量带货。根据经验,每年“双11”各家电商销售额都相当可观。
不过也有消费者发现,打折优惠这件事,有水分,商家常见的做法是先涨价、再打折,看着力度大,其实没便宜多少,甚至压根儿没优惠。此外,“聪明”的商家还有许多其他办法让促销看起来很美好,其实只是“洒洒水”。对此,上海、北京等多地有关部门已经约谈电商平台企业,要求其在集中促销活动期间要及时发现并制止虚构原价、先涨后降、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行为,认真履行明码标价义务。
毫无疑问,法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武器,但仅依靠法律武器是不够的,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至关重要。所谓商业文化的内涵,说起来似乎非常复杂,涉及市场规律、社会管理、伦理道德等诸多层面,但简单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已经可以笼统但也较为准确地描述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的真谛。电商拥有庞大的工作团队,其对商品信息、市场规律、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了解,要比普通消费者清晰、深入,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更要求电商遵纪守法,遵守商业伦理,不论怎样花样翻新地打营销牌,这个底线不能突破。
所谓商业即有买有卖,营造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卖家是主导,但消费者也有责任。据笔者观察,消费者大军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恨不得商家长期打一折甚至倒找钱,这才叫划算、才叫经济实惠,否则便动不动把“无良奸商”的帽子扣在商家头上。新买的衣服不剪吊牌,穿几天甚至穿得严重影响二次销售之后再去退货这类事件,也不止一次被报道出来,令人哭笑不得。商家是要获取利润的,不是搞慈善捐赠的,消费者需要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为产品、服务付相应的费用,是再正常不过的逻辑,供求双方并非对立关系,营造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需要各方达成共赢的平衡,倘若真逼得商家无钱可赚,那人们岂不是要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
还有一类消费者,常常将自己的非理性消费归咎于商家的打折促销宣传,进而对商家心怀怨恨,这也不利于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的营造。在笔者看来,无论商家推出怎样的促销方案,某商品是否为自己所需,只有自己最清楚。对于必需品,哪怕打折不多,也比原价购买划算;而购买本不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哪怕再便宜,也是浪费。商业行为中的各个主体均处于守法、合规、理性、平和的状态,健康、诚信的商业文化才更容易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