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让洱海生态廊道成为绿色发展新名片
云南网    12-03 09:39:49
记者 秦蒙琳 实习生 张海情 摄影报道

  初冬的大理,天蓝水蓝,阳光煦暖。走在从洱海西岸的洱滨村至城邑村1.2公里洱海生态廊道示范段上,各种深深浅浅的黄色植物,将秋意烘托得更为浓郁。

  这是洱海生态廊道最初的一部分,有报道称,预计50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今年底建成,明年国庆节前129公里生态廊道完成建设。曾经的洱海环海西路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齐全的各种慢行步道、自行车道和高低错落的沙滩、湿地、坡地、草坪、灌木林,恢复了洱海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

  造就今日的洱海美景,生态廊道建设可谓是一波三折。上世纪50至60年代,洱海、苍山、沙滩、湿地……美如仙境,名闻遐迩。后来,随着人进湖退,洱海湖滨出现了环海西路,道路硬化,车辆奔驰,人为干扰源逐年增多,破坏了昔日的优美环境。近几年来,随着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的划定,当地1806户居民生态搬迁,大理市开创了“人退湖进”的历史先河。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洱海水质改善。2019年,洱海符合Ⅱ类水质标准。2018年实施生态搬迁、2019年启动建设的洱海生态廊道,既是对曾经错误环保理念的一次“纠错”,也是对洱海的一场退让保护行动。

  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既是整个洱海保护体系的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同时也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还将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活和生态空间,把洱海还给纷繁灵动的动植物,还给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造福民众。

  不远的将来,站在洱海之滨,就可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热切期待。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因地制宜,淘汰低效产能,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做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加减”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农业、全域生态旅游业,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洱海守护者的使命。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将生态功能和人类需求有机结合,打造生态、低碳、环保、康养、智慧于一体的环湖慢行绿道系统,让广大群众都能共享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果,让洱海生态廊道成为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对于生活在云南的我们来说,责无旁贷。(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斯涵涵)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