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兰州有牛肉面味,新疆有馕味,成都有火锅味,昆明有米线味 ...... 每一个漂泊他乡的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吃过怎样的美食佳肴,最怀念的还是故土家乡的那一种味道。对阳宗海人来说,这种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可能就是街角那碗豌豆粉的味道。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所描述的一段话“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情、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豌豆粉成品为金黄色,色泽莹润,口感细腻醇香,配上佐料的豌豆粉色鲜香味俱全。豌豆粉的佐料以油辣子、姜汁、蒜汁等的配比、制作方法不同决定着不同的口味。佐料必须突出三个特点:辣,主要由辣椒油、蒜汁、姜汁组成;香,主要是豌豆粉那种特殊的豆脂味;酸,主要是上好的醋。在佐料的配制中,油辣子的配制最为独特,也是影响豌豆粉食用味道的关键配料。
2012年七甸豌豆粉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甸豌豆粉美味飘香,久负盛名,虽然制作工艺简单,但却非常讲究做工,不同的人制作出的豌豆粉会因为选料、水质、火候、工序精细程度等因素而造成口感和味道的差异,要想做出上等的豌豆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方可熟能生巧。
豌豆粉作为受欢迎的滇味小吃之一,口感柔软嫩滑,味道爽口清香,不仅深受当地人的喜欢,更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喜欢。百闻不如一见,所有的美食,只有你亲自尝一口才能真正的感觉出它的精髓。在七甸街道,有家很小的手工豌豆粉店,店面虽然不大,但是味道却极好。老板熟练的把豌豆粉切成长条盛满满一碗,佐料汁从上浇下,碗底的粉直接浸泡在佐料汁里,轻轻的搅拌一下就可以开吃了,辣椒油的香味非常浓,但是最让人感到特别的是甜酱的味道,甜而不腻,它和辣椒搭配出的那种奇特味道,只有亲自尝过才能深有体会。
七甸地处云贵高原,周边以山地为主,光照、水分、气温都适合豌豆生长,因此那里盛产豌豆。很久以前,人们便围绕着豌豆不断探索、研究其最美味的吃法,豌豆粉便在人们不断的尝试中被做了出来,但是在七甸乡对豌豆粉有“马锅头误吃猪食”的说法。古时,七甸是重要的驿站,有一天,一个马锅头在路途中遇到劫匪抢劫,被七甸一家客栈收留。夜间他因饥饿,误食了店家用豌豆面煮的猪食,他因为身无分文,所以不辞而别。多年以后,马锅头事业有成,却一直难忘那晚吃到的味道,于是他前来找到店家,店主女儿很快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又不忍心拒绝,遂挑选上等的豌豆精心磨好、煮制成稀豆汤。可马锅头恰巧跟熟人聊天,耽误了时间,等到他来时,豌豆汤已凝结成块,但吃起来却异常美味。于是,众人发现了这一美味的食物,很快七甸豌豆粉的美味就流传开来。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一直发展到今天,有了豌豆粉全席。
七甸豌豆粉中,走得最远的当属“老两口豌豆粉”, 70 多年前就已经在在七甸当地小有名气,现在已然走出七甸,走到昆明,在滇味小吃中占有一席之地,老昆明人对老两口豌豆粉念念不忘,常常听食客说“不吃老两口,枉来昆明走”。王纯明是“老两口”豌豆粉的掌柜,秉持祖辈传承下来的制作工艺,将一碗普通的豌豆粉,研发成一桌食色双全的豌豆粉全席。王纯明年过七旬,他一辈子的心思都在豌豆粉上,至今仍然坚持自己做豌豆粉,从凌晨泡豆子开始,到磨浆、煮沸、过滤、冷却……他把做豌豆粉当做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几十年来只坚持做这一件事情,每一碗豌豆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老两口豌豆粉采用纯天然食材,坚持手工制作,王纯明认为,手工制作的豌豆粉,和机器制作的,味道上有天壤之别。老人家近乎固执地认为,如果偏离了豌豆粉制作的传统轨道,豌豆粉的味道和质量就变了。正是这样的坚持,才成就了老两口豌豆粉这一张金字招牌,其独一无二的口感,成为几代七甸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十多年前,“老俩口”从七甸进入县城,开启了老两口豌豆粉从路边摊、简陋的小吃店到精品餐厅的消费模式,不仅租下了四合院,还聘请服务员,无论是用餐环境还是服务都得到了提高。豌豆粉在“高级化”的过程中,王纯明最大程度拓展豌豆粉单一凉拌的做法,首创“豌豆粉全席”,共 28 道菜,18 个口味。采用煎、炸、炒、溜、煮等多种烹饪方法,涵盖川味、滇味、粤味,进行了有机的荤素搭配。豌豆粉全席大大拓展了豌豆粉的消费模式,除了是一两人的小吃,豌豆粉也上了“厅堂”,逐渐成为聚会、宴请的特色招待菜品。“情深意浓同携手,天长地久老两口”这是写在“老两口豌豆粉”店面墙壁上的一句话,不仅蕴含着王家每代夫妇相互扶持的感情,还表达出“老两口”回馈顾客的深厚情感。这也是王纯明最喜欢的一句话,对他来说,豌豆粉是一种传统的寄托,是对祖辈的怀念,这种传统他需要延续下去,坚持下去。